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何碧英
[导读] 新课程提倡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
        何碧英  
        广西省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朝阳小学 542700
        摘要:新课程提倡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学生主动去阅读,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阅读的主体。语文课根据这一理念,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在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学生在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基础上,可以实现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往期的阅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单一的、封闭的、保守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阅读教学进度的提升的,教师只有打破当前的教学弊端,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才能展示出语文学科教学的魅力和智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对阅读的期望值不高
        从学生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阅读期望”是学生内心预期的情景,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阅读期望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和阅读的实效。在语文课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开始自主预习阅读课文时往往表现出对课文极大的兴趣,但当教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感到困倦和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期望不高是决定性因素。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情节,喜欢生动的东西,预习后大概知道了课文情节,阅读期望得到了满足,最终导致了对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不高。然而,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课文的内容、情节,还要有积极的思维和丰富情感活动,如果学生仅仅对课文表面的内容和情节就感到满足了,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本身原有的深刻的意义,教学效果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二)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使用情景教学法时,会以主观想法创设情景,而学生对于课堂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常会出现不赞同的观点或者无法体会的问题,很容易降低预期的课堂效果。教师在使用读写结合法时会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常以教师能力出发,把教学任务设计得过难,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大。也有一些教师在使用情感教学法时,将教学过程变成自己的经验分享会,缺少和学生的交流,导致课堂效果僵化,而单方面的输出并不会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三)课堂问题设计不合理,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指导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总会针对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具体,每个小知识点都通过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造成学生只知道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越来越局限。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一个问题中包含着许多知识点,就会造成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个知识点入手来回答问题,问题回答不全面、不正确,容易打消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教师的问题设计合理,提问方式不灵活。此外,在语文阅读课上,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总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很好、很棒、很优秀”此类模糊笼统的评价。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老师都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这样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是有创造性的,而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当下学生的素质在不断增强,教师也须顺应形势,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但要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及时关注时事热点。

只有做到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优秀教师之间可以通过教学经验分享,探索新的成体系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现有的教学方法上。新老教师可以针对同一课程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将新教师的创意与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确保教学内容不会偏离教学主题。要想改变之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将两个或多个教学方法相融合,改变原本固定的模式化讲解,使得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将激趣法与读写结合法相融合,这样就打破了激趣法仅仅出现在课程导入环节的尴尬局面。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教学活动,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无不道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在班级成立读书角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这些活动作为展示学生风采的一个平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乐于读书、擅读好书。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留给孩子足够的阅读空间,如每周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内阅读空间。
        (三)积极构建问题情境,拓展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阅读文本中包含许多知识,但是由于小学生接受阅读知识的能力有限,而且他们所储备的知识也难以理解许多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可以更好地接受阅读知识,学生也可以在构建情境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掌握阅读能力,而且在问题情境中也可以提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积极构建问题情境,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可以逐渐提升学生掌握阅读知识以及分析阅读问题的能力。例如,阅读文章《庐山的云雾》中涉及需要关于云雾描绘的文字非常美丽,这是作者表达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文字如“飘飘欲仙”“腾云驾雾”以及“变幻无常”等,小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同时也难以通过这些文字体会云雾之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设计对应的教学情景,进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庐山云雾之美。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飘飘欲仙的画面,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在理解基本含义基础之上而联系文章的内容,可以有效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而可以提升阅读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四)进行启发性教学,科学、客观评价学生
        课堂提问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问题问得很具体,问题就会变得僵硬,答案就变得单一,对于这样的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无聊,毫无兴趣。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逐步递进的。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经常会说“不错,很好,很棒”,这样说没问题。但老师忘记了一点,他没有说那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只是说很好,可能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了主题。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错误回答要及时纠正,还可以进一步地启发引导。
结束语
        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学过程需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构建高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良好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课堂,而且通过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方式还能促使学生有效输出语言表达,能够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明.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途径[J].教育观察,2019,8(42):114-116.
[2]张秀美.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50.
[3]陈晓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43-244.
[4]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
[5]韩燕芳.生本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8(36):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