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行为需求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陈彦慧 王振华
[导读] 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的精神环境,
        陈彦慧  王振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山东省威海市   264300)
        摘要: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的精神环境,承载了高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总结了大学生行为心理特点,分析校园景观对大学生的心理作用,最后提出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大学生心理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状态。高校校园景观作为文化性景观存在,通过精神文化符号的传播,营造潜在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我价值认同、审美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一、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一)高校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由于环境的改变,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发现和理想中的校园生活大相径庭,优越感已不再明显,进而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还有的学生自制力弱,因为网络成瘾引发心理障碍和适应性障碍。更有甚者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上当受骗造成严重的经济和身心影响。针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采用不同手法的校园景观设计,对大学生环境适应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人际交往的接纳性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的能力。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提高自我认识,开阔视野和思维能力,能促进学业进步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认知上存在偏差,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大学校园,因此校园景观的营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和活动的和谐性
        高校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它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教育部也多次强调,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怎样处理学习和活动的关系成为大学生心理的又一大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合理安排好时间、掌握处理问题主次、提高工作效率。
        (四)理想和就业的选择性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常见的问题有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过度的从众心理、自卑的情绪,嫉妒心理等等。首先自我认知不全面是造成学生自负或者自卑的主要因素,自负会表现出过分高估自己,而自卑情绪则会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动力,找不到方向甚至产生就业恐惧。
        二、高校校园景观对学生心理的作用
        与商业景观不同,高校校园景观既包括建筑、广场、水体、树木、小品等组成的物质形态,也包括通过这些物质形态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承载着校园的人文历史,它的本质应该是既严肃又活泼,既具自然感又具设计感的,反应积极向上情绪的成长型景观。校园景观应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色景观。
        (一)隐性教育的功能
        隐性教育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校园景观反应了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性景观存在,通过将大学的精神文化融于校园景观建设中,使之成为鲜活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营造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价值的认同、审美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从而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学习即成长。


        (二)行为导向功能     
        大学生的群体具有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个性与归属性同在、稳定与冲突相依的特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反映出大学生行为心理的从众性,既要通过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独有的特点,又需要通过集体活动感受到群体力量和集体荣誉感。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的校园景观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对个人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同时对社交拓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三)心理修复功能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疲劳,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修复心灵创伤。校园景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通过独特的象征符号潜在的灌输着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同时积极向上的校园景观能够对自卑、抑郁等心理产生修复的功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净化心灵。
        三、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展望
        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国外先进景观设计理念,彰显现代大学的精神面貌。既要有文化自信,凸显教育功能,又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赋予校园景观以生命,以此帮助学生怡情养性,找到精神依归,提升审美境界和文化品位。
        (一)打造高校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高校校园景观是通过物质形态展现的,而其中蕴含的地域性特色是精神形态的,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植物配置上,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高校景观地域性表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特色和人文关怀,还有助于学生适应当地文化,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体现高校景观的时代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高校校园景观应该体现科技的进步,彰显人文内涵。同时高校校园景观还应该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构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增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加强心理建设。
        (三)重视景观灰空间的设计
        “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例如中国园林中的亭子,民居中的庭院。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开敞性又具有隐蔽性,是心灵与空间的对话。灰空间符合学生户外活动对空间的灵活性和互动性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应该重视景观灰空间的设计,提升校园景观的层次感和互动性。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对于当今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引导行为以及修复心灵。高校校园景观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使校园景观对学生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校园文化景观的隐性育人功能——《中国社会科学报》,施佳
        [2]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辽宁教育研究》,季惠斌
        [3]综合性大学景观的地域性表达——《武汉纺织大学》,夏筱川
        [4]浅谈灰空间与人的心理——《华中建筑》,杨春艳、马辉
        
姓名:陈彦慧,出生年月1987.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烟台,毕业院校:山东艺术学院,毕业专业:设计学,学历:硕士,工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职称:无,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