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芳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浙江 宁波315800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周、比、矜、斯、责、举、道”等实词的含义。
2.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以及交友目的的观点与态度。
3.对孔子的交友观做出自己的评价,重新对自己的交往观进行审视和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鲁迅先生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它们说的都是朋友的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会发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遗憾。《周而不比》一课讲述的就是儒家的交往观。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聆听孔子的教诲,学习孔子的智慧。
二、周比之别
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
周:就是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故而有周密之意。《国语》中甚至直接将周解释为“忠信”。比: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说文》解释“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亦步亦趋的两个表面和谐,实则有异心。
关于“周”和“比”,朱熹曾有过一番精到的论述:
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朱熹《四书集注》
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是矜持、庄重。君子心中有原则有大义,故而不争小利。群,合群团结。党,本来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族,五族为党;引申为朋辈,同类人,同伙的人;进而引申为勾结 (党同伐异);偏私,偏袒(无偏无党)。
总结: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是君子交友的原则立场。团结而不勾结,为公而不谋私,这样的朋友才是诤友。
三、交友之道
(一)择友之义
同学齐读16.4章,一位同学读译文。老师请同学关注“友”字的活用,以及直、谅、多闻等实词的用法。疏通章节意思,梳理本段先总后分的结构,指导背诵。重点展开对三类“损友”的辨别。老师适时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便辟”“善柔”“便佞”:
便辟: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
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
便佞: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 )
请同学们结合事例说说对这三句话的理解,交流达成共识:损友极尽谄媚之能事,常会为了某种目的而伪饰。这样的人毫无尊严、缺乏原则、毫无底线,于国于家于亲于友都贻害无穷。遇到这样的人,必得嗤而远之。
(二)察友之法
齐读2.10、4.7、15.17三章,概括出孔子论及的察友之道。明确: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察以由安
观过,斯知仁矣。——察其过错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察群居表现
1.察以由安
请一位同学朗读2.10章。老师提问:
①孔子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察友态度的?可以从语气、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
②三个句子语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反复申说是为了强调人无处藏身,“人焉廋哉”一句宾语提前,起强调作用。行为、经历、习惯兴趣正是察人的三面镜子,孔子察人不可谓不全面。“视”“观”“察”三个动作,从“一般地看”到“比较仔细地看”再到“详细审视推究”,
表明对人的省察逐层深入。
老师出示幻灯片《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故事,说说管宁为何不愿与华歆交朋友?他如何察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明确:观其行:视片金与瓦砾有异;读书时观轩冕。察其安:看重名利,易受利益诱惑。
2.察人过错
“观过,斯知仁矣。”“斯”解释为“就”,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观过,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具有仁德了呢”?可以从“过错的性质、犯错的动机、对待过错的态度”等三个方面谈。教师引入钱穆的观点:
观过,斯知人矣。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钱穆《论语新解》
3.察人群居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孔子的察人之道包括“察以由安”“察人过错”“察人群居”三个方面。我们观察一个人,既要看他现在的行为,还应考察他的行为动机,由此预测他的未来发展倾向。我们既要看一个人做对了什么,也要看他曾经犯过的错。既要看他的独居表现,还看他的群居表现。择友关涉重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同学们平时在结交朋友,在邀请对方登上自己的友谊小船之前,一定要对他进行全面、周密地考察,这是孔子给我们的教诲。
(三)处友之策
自由朗读第8章——第13章。任选其中一章,结合自己的阅读、见闻或经历,就与朋友相处谈谈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讨论交流,派一位代表发言。
明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直宽容、友好仁德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人言并举、客观公正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忠告善导、适可而止
讨论辨析:当朋友无视我们的善意劝导,依然我行我素的时候,我们应适可而止还是该继续劝阻?
明确:主张应继续劝阻的同学是正直忠善的,算得上是一个仁者。主张适可而止的同学是聪慧通透的,可以说是一位智者。孔子主张交友要适度,尤其在朋友与自己意见不合时,不能强迫朋友接受我们的观点。老师补充著名学者李泽厚的一段精彩评论: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以上就是孔子倡导的处友之道。孔子是真正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我们在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也应努力遵循这些相处之道。做到了这些,友谊的小船才能行使的平稳顺利。
四、交友目的——以友辅仁
比较:关于“以友辅仁”,我们教材中采用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译本,将其解释为“用朋友来帮助我培养仁德”,请大家联系《论语》中的另一章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sī)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①,兄弟怡怡②。”《论语·子路》
注:①切切,偲偲,相切责的样子;②怡怡:和顺和睦的样子。
译文:子路请教:“什么样才可以成为士呢?”孔子说:“互相切磋勉励,彼此和睦共处,就可以成为士了。朋友之间,互相切磋勉励;兄弟之间,彼此和睦共处。”
明确:联系两个章节,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谈论交友目的的时候,并非只将朋友作为促进自我进步的一种凭借。他强调真正的朋友,应当互相切磋勉励。我们一方面可以从朋友身上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自己应该发挥自身的光与热,温暖与激励朋友,彼此共同进步,互相成就。而这种“以友辅仁”这才是友情最美好的样子。因此钱穆先生将“以友辅仁”解释为:
因与朋友会合来互相辅助,共进于仁道——钱穆《论语新解》
因此,朋友之间互相切磋勉励,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这可能更符合孔子的原意,也更符合当代人的交往观。我们交友的终极目的,不是单向的索取与利用,而是彼此志同道合,共促互助,互惠共赢。
五、总结
交友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有的人为尚未觅得知己而苦恼,有人在烦恼如何使友谊历久弥新。课后请围绕《周而不比》一课中自己最有感触的2-3章,完成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写作。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