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云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我国地域辽阔,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地方传统美术文化,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各个地方,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独特的人文情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美术资源。《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地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所在学校高度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于2017年正式成为夷陵版画非遗传承基地,标志着学校前期所做工作得到了政府非遗文化管理部门的认可,但随着传承工作深入开展,也诞生了新的问题:在学校美育中,如何挖掘地方优秀传统美术文化中的意蕴与价值,将传统美术文化的基因植入学生心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落实地方传统美术资源中包涵的地域文化、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教育价值? 如何在美术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容开展传承教学,让课标理念和地方文化在校园沃土落地生根?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实践研究,意欲找到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美术国家课程、学校文化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开发传统美术文化资源,为融入美术国家课程打基础
宜昌古称夷陵,因“山至此而夷,水至此而陵”得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巴楚文化故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夷陵版画》便诞生于这里,它起源于古代宜昌地区复制木刻版画,受益于各地现代创作木刻版画、春俗年画及农民画,融汇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木雕、石刻、剪纸、印花、刺绣、皮影等艺术元素,在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夷陵区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绘画)”【1】。巍巍而富有的山、潺潺而多姿的水共同孕育出独特的夷陵地区山地农耕文化,淳朴、乐观、热情的夷陵儿女在田间劳作之余,用版画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期盼,从而逐渐形成夷陵版画创作群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夷陵版画的图像识读,学生了解到本地沿袭千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找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踏实地”等成语的真实注解。
为使学生深入认识夷陵版画艺术特点,笔者在湘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中添加了《夷陵版画》学习内容,在对夷陵版画作品欣赏的基础上,特邀代表性传承人高新章老师现场讲解制作流程,学生在高老师指导下按照“画稿—转稿—雕刻—印刷—染色”的程序尝试创作夷陵版画。通过欣赏和体验,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夷陵版画创作过程的艰辛,而高新章老师的亲身示范也为学生完美解读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
尹少淳老师在《文化选择——美术课程内容的滤器》一文中指出:“杜绝美术课程中文化选择的盲目性,将人性、文明、时宜、经典作为具体的选择依据,让美术课程在教育中扮演正面、积极、向上的角色”【2】。通过文化选择让夷陵版画朴实、勤劳、仁爱的地域文化之美,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美进入国家美术课程便是这项地方文化的育人价值所在。
二、利用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融入美术国家课程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对初中版画教学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利用都提出了明确详细要求:能利用各种板材进行单色、套色版画练习;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色,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
但现行使用的国标教材对两者结合的课程内容并不多见,因此笔者多次尝试将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内容进行适当替换,让学生既能掌握教材呈现的知识又能学习夷陵版画创作技法。
夷陵版画在传统木刻刀法的基础上,借鉴剪纸、石刻、刺绣等艺术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五味刀法”:木味刀法、绣味刀法、剪味刀法、斧剁刀法、錾点刀法。要掌握这些刀法,学生首先需要熟悉刻刀的用法和黑白造型特点,将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绘画练习改为版画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训练机会。湘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画画你我他》中,指导学生用角口刀刻出自画像,感受“以刀代笔”的版画艺术语言;《画家笔下的色彩》一课中,教材以梵高作品为例解读了色彩、笔触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笔触的色彩练习,学生感受到笔触在情感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角刀和圆刀相结合仿刻梵高作品,体会版痕与情感的微妙关系;七年级下册《黑白世界》中,教材引用了法国版画家巴埃扎的作品《笔》,以视觉的方法表现了事物“转换”的抽象关系,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这幅作品的构图方法和思维方式,刻绘赋有创意的版画作品,效果显著。学生在亲身感受刻刀与画笔、版痕与情感、黑白与思想的内在联系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版画创作常识,为传承夷陵版画“五味刀法”做好了铺垫。在《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一课中,笔者指导学生设计出单独纹样画稿,然后将画稿转移到木板上,尝试木味、绣味、剪味等刀法刻出花卉纹样木版画,并指导学生将印制的作品多处运用,让自己设计的花卉纹样扮靓生活学习空间。
三、拓展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
夷陵版画的表现题材大量来自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观察,作品饱含了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地域风情。许多作品为突出人物劳作时的动态特征,通常采用剪影方式来表现。初中生活泼好动,体育课是他们的最爱,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版画创作兴趣,笔者在九年级上册第四课《我们在一起》教学中,将“单个人物动态绘画练习”活动内容设置为“我们的体育课”,引导学生模仿夷陵版画的剪影法创作了大量运动主题版画作品。因为是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学生对人物动态能快速准确把握,而剪影法省略了五官、衣纹等细节刻画,降低了表现难度,学生创作时没有心理压力,所以既轻松落实了课标要求,又展示了丰富的校园生活,用版痕留下永久的青春记忆。
在这次剪影动态人物版画练习后,有的同学开始热衷于观察不同的人物运动姿态。学校对面的夷陵广场每天晚上都会聚集各种广场舞队,丰富的运动姿态在各色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和谐灵动,我校曹湘宜同学以此为素材,用剪影法创作了《我陪奶奶广场舞》版画作品,在宜昌市黄鹤美育节优秀美术作品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宜昌市参加了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优秀作品现场展示。
四、结语
初中美术教育想要在课时紧张、学生文化课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做好优秀地方美术文化传承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但传承先民的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又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因此将美术非遗融入到国家课程内容、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实施成为传承的必然路径,笔者在近几年的探索尝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开展更多的校园非遗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玉林,周玉春.夷陵版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1.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注:
①本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课题“让课标理念落地生根——指向核心素养的美术国家课程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C2019-034)子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美术国家课程内容的校本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