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章清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329)
摘 要:透过2020年高考全国卷,新高考的语文试题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中思辨能力就让我们的学生深感忧虑,但是如果我们平时能加强这方面的的训练,也许会对学生参加考试乃至进入社会都有帮助。
关键词:语文新高考 思辨能力培养
纵观新高考背景下的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试题除了紧扣时代脉搏,要求学生拥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知识认知,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等等这些关键能力,也加强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全国Ⅰ卷的作文“班级读书会上关于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的发言稿”,首先,题目涉及三个具体对象,要求通过思辨,比较权衡,从中做出选择。其次,题目中有情景设置,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共创伟业故事的讨论,如果不知道春秋末年战乱频繁、各项伦理常规破坏,同时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背景,恐怕很难准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还有在“书信、演讲稿、主持稿”等具体文体要求之下,高考应用写作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与逻辑架构,这对明确应用文基础写作的教学方向、提高教学的效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2020年Ⅰ卷中的“班级读书会”指向校内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到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辨析出认识自我的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其次是“画好像”中怎样才是“好”,作文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等等都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从而从容去应对新高考。由以往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脱离、创新,从根本上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链接,才能为学生学习综合素养的提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养料。
当然,思辨能力不是天生的,说有就有的,它需要长期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提高,培养的途径可以有三。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话文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一直也没有停步。很多学校也在搞课堂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也曾一度流行。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课堂中简单地师生问答,针对老师抛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看起来场面热热闹闹,但因为老师设定的问题匡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实质上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
我们提倡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是让学生针对文本去思考,积极地鼓励和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所给的材料,通过仔细地阅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不迷信权威,不唯师说。这种与文本的“对话”,并不仅仅指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还应建立起学生同课本教材、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通过采用灵活而巧妙的“问题代入”,搭建起学生和课本之间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由问而生疑”“由疑而生趣”,进而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深入到书本内容中,对学习内容有更为透彻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阿城《棋王》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的意义给学生设计出对话思考的方向:请将文中的主人公王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你认为他和我们的女排冠军是否有共同之处?为什么?并可引导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带着社会热点问题去和书本进行“对话”,在经过思考、探讨后会真正的了解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棋王。经过辩论,从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对自身思维能力予以提升。
二、把比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差异
比较法是我们经常用来拓展思辨思维的有效途径。而比较式阅读指的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结构形式上相似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式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对比式阅读方法让学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边鉴赏,分析出二者的异同点,准确把握住作品的特点,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不仅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还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进行鲁迅的《祥林嫂》一文时,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将《药》一文与其一起让学生来进行品鉴和学习。在教学《门》的同时,对比阅读《窗》,两篇同为写景抒情散文,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将两篇文章对比分析后,找出其在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立意表达方面的异同点,并鼓励学生借鉴他们认为优秀的方面结合自身的感悟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散文。如此的“对比式阅读”,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分析,在分析中去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辨成长
目前,绝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都是实行全封闭的管理,学生基本上的时间都在学校,对社会发生的一些最新消息相对来说比较闭塞,也有调查数据显示,约有百分之八十的高中生对身边事物和社会时事问题不是太关心,认为只要学习好了书本知识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时事,从而让学生了解时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老师可以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思考、辨别的能力。比如:语文课间三分钟演讲。鼓励学生对时事、热点、文章等进行思考,并对此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譬如引导学生对“共享单车凸显出的公民素质问题”“网上热议的高铁霸座女孩”“由高空挑战第一人坠亡事件探讨我们该鼓励怎样的极限挑战”等时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关注时事事件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观点进行探讨。又比如:学校或班级也可以组织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针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双方的辩论。在这个培训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现,他们对时事的关注让他们的视野开放,他们对时事的观察让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些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观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关心时事,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还要多读比自己优秀的人的作品,能听得进去与自己相异的观点。
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经常性的独立思考,就能让他们对事件或事物产生思辨的念头,从而培养出思辨的能力,对适应新高考的那些贴近社会生活的题目有很大帮助。
总之,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要依据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做起,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渐培养科学、正确的思考能力。才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硕.试析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J].学语文.2020(01):10-13.
[2]李晓俞.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探究[J].考试周刊.2018(10):49-49.
作者简介:姓名:钟章清 出生年月:1974年4月 性别:男 籍贯:江西遂川 民族:汉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德育管理研究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新材料作文指导 邮编:528329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