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蓉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教师进修学校 622150
摘要:古诗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流露着诗人的哲思和情怀,还透露着古人的精神和情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应充分利用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进行针对性培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
古诗词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之一,需要学生能够在读诵诗词内容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及深意,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为了能够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将对其教学应用方法展开论述。
一、积累丰富的古诗词知识
古诗词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之一,就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量,除了能够背诵、默写诗词外,还能对诗词的作者及其思想具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少学生都是在初中阶段出现了较为崇拜的诗人或较为喜爱的诗词风格。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而言,初中阶段出现的诗词更为丰富,其中有很多大家经典之作,大量积累这些诗词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及写作素材。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古诗五首为例,无论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望岳》还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几乎在近十年的教材改编中从未被删,这些具有代表性及经典性的古诗词朗朗上口且韵味十足,教师应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的行文风格、个人志向、诗词旨趣,并在学生学习相同作者的多首诗词后,对其常见的创作风格进行总结,在夯实诗词基础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诗学、文学素养。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
相较于普通的文章而言,诗词的篇幅很小,但在遣词造句方面丝毫不含糊,用词的不可替代性、高度概括性较强,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情感流露,诗词中能够窥见作者本人的性格及价值追求,同时也体现着作者的文学修养及造诣。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力进行锻炼,通过科学的设问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作者在当时的处境、心境等,强化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登飞来峰》时,全诗共短短四句,表面上是登高远眺、等待日出,实际上寄托了作者不愿被奸佞小人障目,志存高远并满怀信心的愿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浮云”为何在古文中会表示奸佞小人?和前几年网络流行语的“浮云”相比有哪些差异?比对此诗问世时间,以及王安石的其他诗作,是否与作者的现实处境或个人追求有联系,有何联系?等等。让学生能够在诗词学习中进行深入思考,养成问题意识。
此外,在进行思维意识的引导及培养时,可以选择的方向较为多样,如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联想能力等多种类型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结合诗词类别及学生综合发展所需进行某种思维能力或思维方式的针对性培养。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当中,知识的流动性及共享性较强,很多学生在预习阶段,或查找作者资料阶段就已经顺势阅读了诗词的赏析,因而在教学中思考的较少,更为依赖别人的思考及理解方式,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养成依赖性。
教师应首先避免过度依赖网络资料,应在备课阶段进行充分的思考,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安排及课程设计,逐步引领学生参与到思维过程中来。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古诗词无论是遣词造句、情感抒发还是其中意蕴都独具美感,语文教学应当围绕古诗词当中的美进行鉴别、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及语言创造力。比如上文当中提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一词,相较于古文及古诗词当中的意指而言,流行语当中的用法就显得较为粗鄙,缺乏深意。当代初中生接触到的网络用语较多,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追求流行和特别,但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词句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借助古诗词教学进行引导及订正。于此同时,为了避免对学生思想及个性化发展产生限制,在进行问题答案的设置时,应以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等为标准和依据,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抒发感想及看法。以八年级上册的《关雎》为例,作为实景当中的首篇,这首简洁却并不简单的诗歌流传了上千年,在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当中始终保有一席之地。这个君子和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既表现出了双方真挚的情感,同时又充满分寸感,有着温和的美感。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于爱情已经有了较为模糊的概念,同时心中充满了好奇,而这首诗歌当中的爱情故事,在合理引导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好而真挚的感情,同时对诗歌当中的双声、叠韵等韵律美及生动性留下深刻的的印象,体会诗歌当中辗转反侧却又几番控制的情感流露,及其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四、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也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之一,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应当借助学习的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让学生领会诗人们的不屈气节、高远志向、家国情怀、细腻情思。比如,在进行《望岳》的学习时,能够发现杜甫当时的朝气蓬勃和远大理想,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将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展现的淋漓尽致。再来看《春望》便能感受到时代变化带给作者的巨大心理落差,以及当作者身处乱世之中对“国破”的悲感伤心,透过简单的句子就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满目疮痍。作为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较为明显的关系。在进行本类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应顺势进行历史背景及作者本人生平的交代,传承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忧国忧民的深情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希翼。
结语: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应进一步提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参与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而言,应借助古诗词教学的良好契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文化传承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核心素养的针对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永彬.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7(28):10-12.
[2]陈易海.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