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潘建玲
[导读] 语文是“万科之母”,学好小学语文是学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
        潘建玲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小学265400
        摘要:语文是“万科之母”,学好小学语文是学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语文的重要性有足够的明确,并且能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朗读在语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并将用合理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一般是通过教师的课堂灌输获得的,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所增强,在课堂中,学生不能发挥自由的思考,其不能通过教师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阅读对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感受的关注较少。本文就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展开简略探究。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对于小学生来讲,其学习知识的最好动力是兴趣的引导,对所学习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其能在兴趣的调动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深刻[1]。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低是其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种教学现象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引起,教师没有设计出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情感转化的课堂教学方案,没让小学生发挥课堂主体性作用,从而限制其想象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其思考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另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得以有效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也能更好的领悟教师的教学语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与其对语文知识感兴趣,从而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教师帮助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学生能在阅读中带着热情与一定的积极性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状态可有效促进教师展开阅读教学。在朗读教学指导时,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语音转化,使学生在听语音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并发散其思维理解课文,通过与语音的同步朗读中,学生可以掌握较为精准的生字生词发音,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具体在实施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语音内容,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相应的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接着自己展开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理解。
(二)促进师生互动
        为让学生能更加投入地进行朗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权威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自由朗读和理解[2]。这种教学引导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朗读的主体,使其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的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对朗读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强化记忆
        小学生的注意力极为分散,尤其是较为活泼好动的学生,其在语文课堂中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力,而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根据小学生的记忆机制,其大多数的记忆都是机械化的,因此,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让小学生通过不断重复朗读,以此来强化重要信息的记忆。通过这种教学引导,小学生能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在朗读对象的内容上,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大脑接收相关知识的途径,不断强化记忆,从而使其通过背诵进一步强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强化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的语文学习现状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且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这种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3]。而且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其只能在阅读中对文中的汉字和成语等进行较为浅显的掌握,对整篇文章的深层含义没有清晰的认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走月亮》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音展示对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重点标记,以保证自己在朗读中能掌握正确的发音。如文中出现“圆盘”、“柔和”、“牵手”、“风俗”、“白兔”、“银盘”等生词时,教师提醒学生在听正确的语音发音时做好笔记,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大声朗读本文,自行体会文章的语感和语言结构。在集体朗读中,学生能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展开阅读,从而调动其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为对本课知识的深入学习打基础。
        (二)带着问题进行朗读
        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进行充分的关注,要切实以学生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并通过朗读教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足够平等和谐,使学生在朗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及时提出疑惑,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可以先对“呼风唤雨”这个词语进行解释,也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如“提到‘呼风唤雨’,你想到的是什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答案,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呼风唤雨的究竟是谁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为什么要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呢?”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十分有必要。基于小学生有限的课堂注意力,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其让专注力保持在较长的时间内。并且在普通话普及后,更是要求对新一代学子从小掌握普通话,普通话的水平越高,其朗读的效果越高。因此,具备较高水平的普通话,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得以有效提升。因此,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在教学中使用朗读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度,并在朗读中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子静.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9,1201:112+114.
 
[2]郑如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9,1204:244+246.

[3]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8,2605:108-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