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陵文化与幼儿艺术相遇——初探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李婷
[导读] 为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李婷
        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内容摘要】:为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充分利用班级幼儿出生、成长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结合幼儿的兴趣,分析这座城市的可利用资源,继而开展了一系列与“金陵文化”相关的参访、调查以及艺术表现活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艺术欣赏、创作活动相结合,提高了幼儿的文化素养。在此过程中,幼儿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对金陵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艺术活动展现出来,增加了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金陵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幼儿艺术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班级幼儿出生成长的城市,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江南风韵,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地方性文化。南京,是幼儿出生、成长、生活的地方;一个将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苍黄钟山的虎踞龙盘融入我们记忆的城市;十朝都会的兴衰繁华、浩荡长江的风流淘尽、旧时王谢的把酒临风,沉淀了南京特殊的文化底蕴;明时砖、晋时瓦,“一城、二马道、三瓮城、四城门”,造就了南京丰富的建筑风格。南京城的建筑、雕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哪些是适合幼儿进行活动的资源?怎样开展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呢?我们从南京城的建筑、雕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出既符合孩子们兴趣,又具有代表性资源,以多种艺术为媒介,将德育融入美育,在孩子们接触金陵文化时,潜移默化形成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资源的选择:
        教师对身边可利用资源的梳理,有利于教师更为深入的了解金陵文化,促进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与幼儿进行活动时,教师能够自信的接过幼儿抛过的“球”,更为有效的进行互动。
1.可利用的资源梳理:
(1)明城墙:历史悠久,目前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2)特色建筑群:白墙黑瓦的秦淮河畔建筑群,每个细节无一不体现江南建筑的“巧而精”;朱红墙琉璃瓦的朝天宫,绿树灰石,飞檐斗拱,气势磅礴;颐和路民国建筑群的简洁青砖,见证着历史。
(3)历史雕象:石象路两侧或跪立或站立的12对神兽;金陵的象征——辟邪古建筑物两侧伫立的石狮子。
(4)非遗文化:南京绒花、秦淮花灯、南京云锦、南京皮影戏、南京白局等。
2.价值筛选与判断:
        基于对南京文化资源的梳理,我们发现南京城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涉及面较广,但是不是都适合幼儿开展活动呢?我们需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以班级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筛选。我们在筛选时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1)基于孩子生活、经验、兴趣,选取设计适合孩子的活动。
(2)筛选具有文化、审美价值,适合孩子进行多方式表现的活动(城墙、建筑、部分非遗文化)。
(3)可提供多元的支架保障(参访、图片、视频、专业人员、材料等)的活动。
三、活动设计自主、开放、多元:
        自主,是指幼儿是活动设计、规划的真正主人,活动从幼儿中来。在活动中幼儿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教师在过程中观察、追随幼儿,适时的给与支持。开放,是田野活动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保障幼儿有充分的研究空间,弹性的研究时间。多元,鼓励幼儿拓展思维进行多方式的探究,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
        大班幼儿近期开展的“走进东水关”活动就体现了以上理念,充分给予孩子探索的时间,鼓励幼儿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表现,并以“城墙”拓展到“金陵文化”之旅。
1.活动源于孩子的调查与兴趣
        在活动的起始阶段,我们通过调查表以及与幼儿谈话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点,从反馈可以看出,很多孩子们对城墙、城门都有兴趣。通过沟通与分析,我们知道,一是不少幼儿居住在附近,对这一带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因为幼儿园附近有这样的资源,东水关、中华门等都不远。东水关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是古代南京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大的水关。于是,关于金陵文化探寻活动的进入就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东水关”开始。
        
        
        
        
        
        
        

2.活动中预设与生成并存
        预设与生成是课程建设中的“左右手”,两者相辅相成。预设使活动有规划、更有计划性与条理性,而生成则是给予幼儿更多空间去探索、去发现。
        例如:幼儿在去城墙实地探索前,分小组进行了讨论。每个小组都对想了解的内容以及需要准备的材料进行了讨论与记录,这有助于孩子们更有目的性的进行探寻,针对自己小组的疑惑与问题去观察。但在记录表的另一侧也预留了半边的空白,方便孩子们在现场探寻的过程中记录更多不一样的发现,做到既有预设的探寻目的,又有开放的探索空间。“城墙上有没有植物?”“城墙上有没有字?”“字是什么样子的?”在讨论记录表上,城砖绘画方式也是不同的,城墙到底是怎么堆砌的呢?那么多的“为什么?”“有什么?”让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去实地探寻答案。
        
        
        
        


                                                                                                                                                           图5 需要准备的材料
3.实地探寻中体现自主与合作
        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发现去探寻,去解开自己的困惑,需要自己亲手操作,也需要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协商、辩论、表达,而亲身经历更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特点,激发幼儿创作热情与欲望。
        例如:当我们走进东水关,幼儿在远处看见城墙时就发现:城砖不是单一的灰色,它有的发白,有的颜色比较深。走近一点发现,城砖的颜色比我们预计的要丰富:白色、不同深浅的灰色、甚至还有棕色!
        进入东水关城墙,这里比预想的宽阔很多,幼儿都被震撼了,原来可以二十个小朋友手拉手并排走!有的孩子拿出了尺子,合作去测量;有的孩子则是用手去触摸,用耳朵贴近去听一听;有的孩子去数一数每间隔多少块砖会有(观测口、枪炮口)……孩子们发现,对外城和对内城的城墙是不同的,对外城有观测口、枪炮口,而对内城是平的。
孩子们说:
城墙用它的“裂痕” 它的“坑坑洼洼”
它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洞”告诉我们:
它遇到过“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恶劣天气”
它经历过“战争” 它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城池
我们“手拉手用脚步”去丈量
我们一排排去数
我们用手抚摸那些“竖着排列”的文字
这就是历史的痕迹!
我们记录发现
我们试着模仿雕刻
我们在摸、数、观察中感受古老的文化!
四、多元化跨领域的拓展:
        在参访活动中,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进一步感知对象,获得更多的关于城墙的经验,城墙的堆砌方式、城墙的壮观、城墙的斑驳,不仅解答了预设的问题,还激发了更为丰富的创作与表现。我们顺势而为,鼓励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1.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
        孩子们的创作不局限于东水关,而是结合自己在南京生活的体验和经验,扩展到南京的各大城门与建筑,从孩子身边的城墙扩展到整个南京城。孩子们结合南京特有建筑的不同风格,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现,表现形式从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搭建到泥塑、刻印版画等各不相同,比如:用刻印版画去体现古朴的中华门与城墙;用线描画表现青砖碧瓦民国建筑群;用泥工去塑造色彩对比鲜明的朝天宫;用水墨画的浓淡干湿去描绘秦淮河两畔的建筑群……






          图8:不同的表现形式
2.“走出去”与“请进来”
        “走出去”与“请进来”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种途径,也是对传统文化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到具有金陵特色的地点去现场观察与探寻、去模仿与创作;“术业有专攻”,请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家长志愿者与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与专家对话,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更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在色彩斑斓的深秋,我们走出了园门,去“金陵最美六百米”的石象路,在现场感受古老的石刻神兽,进行创作;在新年来临之际,我们请进来了秦淮灯艺专家与孩子们互动,讲述秦淮灯艺的传统文化,尝试自己做一盏荷花灯;去参观六朝博物馆,了解自己喜欢的文物,聆听家长志愿者专业的讲解;去“甘熙故居”的九十九间半,欣赏金陵绒花的精湛制作工艺,听大师介绍每种图案的寓意……在一次次的“走出去”与“请进来”过程中,幼儿层层加深了对于金陵传统文化的了解,保护与传承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内心悄悄萌芽。
3.整合与拓展
        幼儿从身边的资源出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优秀经典的手工艺活动、传统文化的启蒙活动等也可以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1)与游戏相结合。例如:幼儿用毛根代替传统绒花制作中的绒条,也尝试进行设计具有吉祥寓意的绒花,制作为胸针、头花等,在表演区为自己、同伴进行装扮,在绒花商店对“顾客”进行宣传、售卖。
        (2)与节日、节气相结合。例如:清明节我们从小菜地采摘了艾草,榨汁制作青团。中秋节时,从古诗《乌衣巷》到《水调歌头》,幼儿自发组织了关于“金陵”以及“月亮”的诗词大会。
        (3)与生活环节相结合。每日餐前的讲述活动,幼儿会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作为小小播报员,对南京的某一处景点进行介绍,更加了解子自己的家乡。
五、师幼共收获同成长:
        正如城墙是一层层积淀而成的,而孩子的审美与艺术表达,文化修养的获得,同样需要日积月累而形成。幼儿一个个充满想象,我们作为教育者需要选择适合的活动满足其需要,促使其成为底蕴丰富、和谐发展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的引领下,我园积极吸收瑞吉欧课程理念,吸纳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自主开发园本课程——田野课程。它针对幼儿园课程长期存在的"小学化"和以教师为中心等问题,提倡建设以儿童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行动为途径的课程,让幼儿在开放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自主学习,让课程成为幼儿的行动过程。东水关课程案例秉承田野课程理念,以城市文化资源为立足点,让孩子们通过与本地文化的代表性事物零距离接触、感受、思考、表达,与本地文化内涵建立联系,升华美感、增强爱家乡的自觉。
1.幼儿经验获得:
(1)对身边的古迹文化更加熟悉,产生相关情感的联系,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2)在与实际物体、人物、事件接触后,幼儿细致的观察,会在创作中更有意识的对最显著的特征进行表现。
(3)对创作所运用的材料属性更加了解,尝试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想表现的物体进行艺术创作。
(4)丰富了对身边事物的审美体验,发展观察力、创作力。
(5)加深对本地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认知,增强自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为自己的家乡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光荣与自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2.教师的专业成长:
        (1)给予幼儿探索空间、时间、心理环境的支持与鼓励。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获得,最丰富的创作在信任、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产生。要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离不开实地参访、活动设计的开放和教师适宜的指导。教师应充分给予幼儿空间与时间,包括心理环境的安全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进行探究与创作。
        (2)倾听、接纳幼儿对于他们创作作品的解释,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理解幼儿作品。
        (3)教育者应注意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实施的过程和进度,从身边资源出发,注意层层递进,通过适当的活动方式让教育的价值通过幼儿的创作、表现、语言、行为展现出来。
        (4)教师在活动中自我文化修养以及相关技艺的提升。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和首要阶段,会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主动去了解金陵文化的相关知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幼儿教育资源,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教师学习秦淮灯艺、参与绒花培训都是结合自身体验,为了更好的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之中。
【探索,还在继续……】
        从“走进东水关”到“金陵文化”是区域性的传统文化渗透幼儿美育与德育的一次有意义探索,也是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一次尝试。以东水关城墙城砖等实体承载的文化意象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课程建立的思路可以衍伸到明城墙,明故宫等南京其他建筑实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也在尝试将南京白局,绒花等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进行融合。我们继续探索如何引导幼儿更为系统的方式观察、感知物体,也将继续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更好的融入幼儿课程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新燕.浅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27).
[2]杨萍.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姓名:李婷出生年月:1982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县,毕业院校: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毕业专业:学前教育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