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倪龙
[导读] 数学由于严密性和抽象性强,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觉枯燥
        倪龙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东联镇靖和小学校   642463
                                  
        数学由于严密性和抽象性强,因此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觉枯燥,课堂效率低。在素质教育春风的沐浴下,农村课堂教学也在经历素质教育的改革。对于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怎样让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就得考虑他们的年龄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他们对课堂上的情景图和游戏感兴趣,因此,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懂情景图,从图中读出已知信息,未知信息,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形”找出“数”。
一、在理解数学概念中利用数形结合。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刚接触“比大小”时,学生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例如在教学教材第17页“比大小”时利用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找猴子有3只,桃子有3个,就得出猴子和桃子同样多,得出3=3。又找猴子有3只,香蕉有2根,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再找出猴子有3只,梨有4个,得出猴子比梨少,也就是3﹤4。通过观察情境图,学生都有了比大小的概念。我又让学生摆小棒来加深理解。如:上面一排摆3根小棒来代替猴子,下面一排摆水果,3个桃子用3根小棒,也得出3=3.下面一排用2根小棒来代替2根香蕉,理解3﹥2.第三次又把下面一排换成4根小棒来代替梨,从而得出3﹤4。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小棒,加深理解了“比大小”的数学概念。
二、在一年级的计算题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形结合。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课本上设计了大量的情境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课本第24页在教学加法时,设计了情境图:小丑左手拿了3个红色气球,右手拿了1个蓝色气球,然后将两手的气球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学生观察情境图,得已知信息:左手3个,右手1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求问题时,学生一下就数出是4个。这4个气球怎样得出的?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左手3个气球加右手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就有4个气球。要求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叙述。左手3根小棒,右手1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同时将两只手的小棒合在一起,数一数小棒的数量)得出算式3+1=4。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演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形结合的过程。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用加法,以及几加几。把抽象的加法这个概念通过气球、小棒这些图形让学生明白了加法这个概念。
        在教材上册第26页教学减法时,学生对为什么要用减法,什么时候该用减法很茫然。学生通过利用图形一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如情境图:小丑手中有4个气球,手一松,气球飞走了1个,手里还剩几个气球?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知道了飞走1个气球,手里的气球就变少了,就该从原来的个数里减去飞走的个数。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从原来总的个数里减少了就该用减法。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拿出小棒边摆边叙述。手中有4根小棒,拿走了1根小棒,还剩几根小棒?通过摆小棒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并能快速写出算式:4-1=3。通过充分利用书上的情境图,学生又拿出小棒动手操作演示,让学生明白了加法和减法这个抽象的概念,利用图形的渗透,让学生更加容易弄懂其中的奥秘。
在数学计算题教学中渗透和运用数形结合,可以将学生难懂的、枯燥乏味的算法,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了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9+4=(  ),有的孩子利用在9的后面接着数了4个,就是13.有的孩子结合原来的学习经验,左边一堆摆9根小棒,右边一堆摆4根小棒,然后从4根小棒里拿出1根放在9根小棒里,就凑成了10根,右边还剩3根小棒,两堆加起来就是10+3=13根小棒。通过摆小棒,利用数形结合,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凑十法”在计算时的便捷,加深了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三、利用肢体图形解决大括号类型题
       
        虽然引导孩子叙述了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让学生弄清楚了大括号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左边的个数、右边的个数是表示“部分”,中间是指“一共”,求一共用加法,但还是有学生无法理解,更不知怎样列算式。在教学时,我站在讲台上,把手平举摆开,掌心向上,手腕向上弯曲,大括号中间的部分就相当于我的头。学生一看,兴趣高涨,沉闷的课堂活跃了。老师随意的一个造型,就表示数学知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请学生站起来和我一起做大括号操,边做边叙述:左手表示一部分,右手表示一部分,中间“头”是一共。学生也明白了求其中的一部分用减法,求总的用加法。学生难懂的数学问题通过形象直观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了大括号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也能轻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不但要讲解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加上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变得有迹可寻,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把枯燥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与转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知识概念,理解数学的运算内涵,从而使解题思路清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