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劳动教育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徐炳辉
[导读] 作为一项与生产劳动活动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
        徐炳辉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362000
        摘要:作为一项与生产劳动活动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高中物理课程之中,包含着诸多与劳动实践相关的知识,且这些知识亦能够为生产劳动提供指导,这为劳动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探讨渗透劳动教育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引言:劳动教育,是指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由于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是劳动价值观,因此在实践之中,可以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实现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强调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充分挖掘其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潜能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育改革下,实现劳动教育与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教师在实践中必须着力达成的重要任务。
        下文主要探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明确物理学科劳动教育功能
        为有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首先应更新自身教学观念,重视对物理学科内在的劳动教育功能进行明确[1]。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科特征,可以认为,其主要具备以下三方面劳动教育功能:其一,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进行塑造,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态度,推动其称为劳动精神的主动弘扬者;其二,培养学生形成在劳动过程中反思错误、积累成功经验与智慧的良好习惯;其三,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以及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展开创新探索的良好品格。
        二、挖掘利用物理教材劳动教育因素
        教材是教学实践中师生共用的基本工具,由于物理课程与生产劳动之间具备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教材中也包含着大量劳动教育因素,教师应重视从劳动教育视域出发,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物理和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有效深化其对于劳动的认知[2]。例如,在进行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4章《远距离输电》的教学时,教师除帮助学生掌握远距离输电的相关物理原理和具体过程之外,为有效渗透劳动教育,还应重视向其介绍远距离输电过程中技术人员所付出的各项努力,从而对其劳动观进行有效塑造,促使其认识劳动的重要价值,培养其形成珍惜劳动成果、节约电力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传授劳动技能
        根据劳动教育的内容,实践之中,教师应重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其一,对与某一具体物理知识点或某个知识模块相关的劳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原理、规律、性质等重难点进行全方位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其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其二,为学生系统介绍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引导其展开生活化的联想与思考,推动其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方法与技能;其三,向学生系统介绍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推动其在生活中迁移应用这些方法。

例如,在进行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3节《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对误差和有效数字进行分析之后,向其介绍处理测量和计算过程中所产生误差的方法,推动其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测量等劳动实践,从而有效强化其劳动实践能力。
        四、拓展引入物理学科发展历史案例
        历史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同样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重视拓展引入物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深化其对于劳动精神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推动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3]。例如,在进行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1章第1节《磁生电的探索》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法拉第通过十年不懈探索发现“磁生电”现象的历史事实,引导其体会科学家在不懈探索中总结规律的劳动精神,推动其形成不畏艰苦、持之以恒的高尚劳动品格,从而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渗透效果。
        五、应用小组合作方法组织劳动实践
        组织实践活动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最为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必须认识到一个重要事实,即劳动观念、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得到全面落实,而是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物理学科之中,物理实验本身即属于一种劳动,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展开物理实验,有效渗透劳动教育。例如,在进行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3节《科学测量: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学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实验室,引导学生分组展开电学量测量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其进行交流合作,引导其对测量误差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推动其形成认真仔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进而对其劳动习惯与品格加以有效培养。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创新想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从而增强其创新实践精神,推动其在劳动过程中同步创新。
        六、加强学科之间合作开展STEAM教育
        为有效在高中物理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主动引入“STEAM”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单学科、片面侧重书本的教学模式,开展跨学科融合实践,推动物理学科与其他探究性学科实现深度融合,并由此设计实践项目,推动学生在STEAM学习中完成由复合性劳动者向创造性劳动者的转变。例如,在进行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3章《圆周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艺术设计中的圆周运动”主题实践探究项目,从而实现物理学科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联动,调动学生对经典艺术作品中的圆周现象进行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基于圆周运动的艺术设计”活动,推动其在这一过程中展开创造性劳动,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展开设计。
        结束语:
        为适应“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目标的要求、全面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教师应重视把握物理学科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对物理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进行明确,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点中包含的劳动教育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关劳动技能,为学生拓展补充物理学科发展史上劳动人民突出贡献的相关案例,并应用小组合作方法推动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作林.劳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02:33-37+74.
        
[2]周青.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60.
        
[3]杨国庆,耿宜宏.基于探究教学激发创新潜能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教师,2019,4012: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