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英 李毅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是必须执行的纲领性文件,“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要求,是落实课标“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的主要目标。
心理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结构化教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是有结构的,知识也是有结构的,教学可以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如何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和行为。
体育教学是专业行为,存在隔行如隔山情况。许多体育教师不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难以依靠经验长期维系有序的结构化教学,这是目前体育学科开展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遇到的难点问题。
理论具有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特性,“不会游泳的教练,教出游泳世界冠军”是体育界理论指导实践的经典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研究与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通过开展“两寻、两重、一微调”的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具有结构化特征的理论,使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系统化、常态化;使教师抓住隐藏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本质联系,保障与提高了教师传授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性,从而对师生“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一、“两寻”体育结构化教学理论
结构化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更加注重课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更加强调教材知识与技能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更加强化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结构化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寻找理论及理论与教学要素匹配的难度。
本研究主要引用排除法的间接证明效能,搜寻支撑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引入图示法的直观性规律,探寻结构化教学与支撑理论各要素间匹配关系及教学实施关键。
1搜寻与结构化教学相匹配的理论
引用排除法利用排除法的间接证明原理,将假定的多种可能排除掉,在众多教育及体育理论中较快选出与结构化教学匹配的理论。
第一排除非运动理论。主因是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根据体育学科身体练习特征和“高中体育教学采用选项教学形式”引进运动理论更有利于学科教学。
第二排除非训练方面的运动理论。主因是选项教学提升了技能学练要求,运动训练痕迹明显,引进训练理论有利于技能学习。
第三排除专项训练理论。主因是依据课程标准“高中生要有1——3项较为系统学习的经历”要求,引入的运动训练理论应满足指导多个项目的要求。第四排除超过教师研究能力和学生接受能力的训练理论,保留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训练理论。项群理论符合留下的条件。
由我国学者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学的分支,其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分类比较思想可以提供各运动项目之间规律性的有机联系,分类框架体系及训练特征可以解构运动项目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是介于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之间的有实用价值的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符合结构化教学的支撑理论要求。
2、探寻项群理论与结构化教学各要素间匹配的关系
图示法可以规避繁琐的解释说明,把项群理论和结构化教学多个要素匹配关系直观展示出来。实践中研究者把各要素写在数十张卡片上,通过不断排序与组合,最终形成如图一的关系图。
第一、如图一所示,对项群理论理解与应用教师和学生之间呈逆向关系。存在教师先研究再应用由上到下的过程,由学段到课时从大到小的实施规律,学生呈现先用后悟由低向高的认知规律。
第二、图一所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参考项群理论,对照结构化教学的要求,寻找到学段与项群分类体系结合有利于学段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模块与项群训练特征匹配可做到关联性、层次性;课堂教学与项群比较思维融合可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教与学分层对应及调整的关系。
3依据图示关联,梳理实施关键
通过对关系图示分析,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梳理出:对学段、模块重新规划,对单元实施重构,对教法进行微调的“两重一微”关键的实施策略。
二、教学实施中“两重、一微”策略
依据项群理论和结构化教学的匹配关系,研究学段、模块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对原课程安排进行修正、重组;研究模块内的关联性、层次性对单元进行重构;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对教法进行微调。
1 依据项群分类体系特点,重新对学段、模块进行结构化编制
项群理论分类呈塔型分布,最上层是竞技能力、动作结构、成绩评定三个分类体系,下设大类、亚类和项目等多个细分层级,其特点是分类体系各自独立又联系紧密。项目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体系中归属到关联的项群。项群分类体系各自独立又联系的特点是开展学段、模块结构化编制的主要抓手。
在学段结构化教学重修工作中,结合学校原专项化技能教学具有层次性的优势,参照课标要求,采用“高一大动,高二小动,高三微动”的原则,设置高一为通识教学(高一第一学期为体能模块,高一第二学期为通识技能模块)高二、高三为专项教学。
以“高一大动”的高一第二学期为例:根据结构化的要求,梳理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男生的技能教学安排需满足的四个条件。第一、本学段为通识教学模块(需要学习多个技能项目)。第二、模块的单元设置需注重关联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练(必须考虑高二、高三专项教学技能、体能所需的连贯性。因此需要设置技能模块教学主线,方便与高年级衔接)。第三、模块内各单元的项目选择,要相通度高、有梯度、适合学生自主学练,有利“分类”项群思维的落实。第四、
设置个别项目特征有明显区分度的学练,提高高二选项有效性。
根据需满足的四条件,第一、参考项群体系的分类和构成,研究高二、三身体素质及技能需求,梳理出高一第二学期需设置的教学主题为“提高学生反正常体位控制能力”。第二、田径、球类、体操是本学段主要教学项目,依据主题和项群理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和格斗对抗性的训练特征,制定技能教学为一个模块三个单元6个项目。为跳跃单元(跳高跳远)体操单元(纵箱分腿腾跃、鱼跃前滚翻)和球类单元(足球、毽球)。
2依据项群理论的训练特征,开展单元重构
项群理论的训练特征是通过对同项群的竞技能力、训练特点、成绩决定等分析,迁移同项群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率。
单元重构是为规避以往单元教学割裂了项目之间关联性层次性的局限,基于项群训练特征,梳理原课程各单元、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按课程需求重新建构单元。
重构单元内部的层次性,在单元中设主、辅项。例如:跳高、跳远原分属不同年级的两个单元,通过课程结构化编制重新归类为一个跳跃单元。单元内容分出主、辅两项,主项为难度大要求高的背越式跳高,主项由教师主导让学生感悟。辅项为相对难度较低的跳远,以学生相互帮助,自主学练为主,教师进行点拨。安排主、辅项的目的是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
重构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如表一,前两个单元是抛射原理,都有助跑、起(踏)跳、腾空、落地的项群动作结构特征。把跳跃单元前置到第一层是考虑与体操单元相比偏向体能类和安全性更高。体操单元强调空中动作稳定性,学生通过学练使技术水平和空中感知能力在跳跃单元基础上逐步提高,强化学生对项目之间知识与技能关联性的感悟。
球类单元选择足球是考虑足球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大球项目,运动中拼抢激烈,强调动态平衡对反体位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学生面对障碍物,有背部越过(跳高),跳过(跳远),撑过(纵箱分腿腾跃)、摔过(鱼跃前滚翻)等多种应对方式,把这些学到的技能应用在足球对抗学练中,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提高,面对由固定障碍物变成有思想的人,学生会在项目关联性基础上对学练的层次性有更多感悟,促进对学段课程的整体性、连贯性的认知。
足球、毽球均主要用脚来控制器材,因此在足球教学后安排毽球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隔网运动特点(排球、乒乓、羽毛球),让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们应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毽球,就会明晰自身能力与兴趣,为高二年级学生的选项打下基础。
3、依据“项群比较”的培养路径和课改规律对教法进行微调
项群理论的精髓是“项群比较”,是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帮助研究者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提供各运动项目之间规律性的有机联系可以培养、固化项群分类比较思想。
颠覆式的变化易使师生产生不适应,渐进式改变是教改的一般规律。微调教法就是对学生熟悉教法进行细微调整。
以体操模块的纵箱分腿腾跃为例。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因心生恐惧,出现远撑不到位的错误动作,该动作有安全隐患,影响动作完成。针对此情况教师设置了辅助练习:把两组跳箱纵向连接,上面放置两个大体操垫,让学生踏跳后按标记线远撑趴在箱上,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的远撑问题。在“微调教法”中,老师加做了一个箱上远撑前滚翻的动作受到学生热烈欢迎,教师简单的介绍了两个技术要领的相通之处和与前期所学的项目的层次与关联。接下来有几位身心素质好的同学在教师保护下高质量完成了动作。教师在辅助练习基础上附加的示范动作不仅成功的消减了学生恐惧心理,看到同学模仿成功,能够引发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关联性思考,对接下来同单元降低难度的鱼跃前滚翻学练充满期待。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摆脱教。结构化教学中微调教法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精心设计的微调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项群比较”思维,对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应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项群比较”的培养,有利于理解单元、模块之间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关联性,逐步建立项群理论的框架体系,最终“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
三、基于项群理论开展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实施效果
1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提升了研究课标的深度。
第一、与其它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提升了对高中课程体系的整体认知。教师应用“项群比较”思维,从教本质、教结构、教能力、教素养等四个方面老师们感悟颇深,对体育学科教改趋势的思考有了高度。
第二挖掘了上海体育课程独有的隐性功能。例如:通过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帮助学生提前体验大学专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高中体育学习经历(高一通识,高二、三专项)与大学专业学习过程相类似(大四主要为完成论文和实习,少了专业学的经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教师应用项群比较思维开展问题研究的典范,该信息的传递,也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运用比较思维的热情和习惯。学生通过经历选项学习的过程,对未来的专业学习进行先期体验,可以借鉴、迁移专项学习的普遍规律和方法,提高大学专业学习的效率。
2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
通过教学研究,教师对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的课程变化有了再认识,对教改中的理论应用有了独到理解,与项群理论相关的《基于新课标在专项化教学中开展兼项教学的实践研究》2018年7月获得上海市教委学校体育科研立项(编号HJTY-2018-C49)。《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背景下研发校本器材的策略研究》2018年10月参加第九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墙报交流(二等奖)。
3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积累了实施经验
在实施结构化教学策略基础上,老师们更加明晰了结构化教学的内涵,它是理念,也是行动;是思想,也是方法;是回归本质,也是“重新出发”。
梳理出具体实施经验。第一,单元和项目之间的转换是学生理解关联性、层次性的难点,也是学生建立课程框架结构的关键感悟点,此处应用项群理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在知识点讲解基础上,简单介绍项群相通的知识与原理,让学生举一反三;示范练习时加动作,让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产生关联想象。第三,项群理论的局限是“体能教学中要少用,教材不熟需慎用,关联性不大不用”。
4通过结构化学习,学生提高了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项群理论等方法迁移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也鼓励学生引入其它学科的学法,使学生感悟到体育不仅是身体锻炼更是学科学习,培养了学生大体育学习观。
通过阶段的结构化知识与技能学习,学生对技能学练关联性、层次性的感悟提升明显。参与实验的高一男生,背越式跳高约60%达到1.36米(上海市十年级体能评价优秀标准)。技能的提高带动了体能需求,学生针对技能学练中的体能限制问题产生了关联认识,有了自主锻炼行为。2018年6月在上海市长宁区上半年体质健康抽测中达到40%的高优秀率,排名由第六跃居第一,2019年蝉联第一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田麦久主编.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季浏 钟秉枢主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郭巍 李丽 国屾.对结构化教学的理解和应用 [J].中国学校体育.2018(7)54.
[5] 季浏.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的课程结构[J].中国学校体育.2018(5).12-14.
[6]章罗庚.完全学分制下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9).45-47
[7]潘明珍.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J].数学教学通信.2017(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