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邢倩 秦琴 姜晓明 代大顺 黎玉梅
[导读]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邢倩 秦琴 姜晓明 代大顺 黎玉梅
        新县苏河镇初级中学  465543
        摘要: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分析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更好的体现生态教育的指导作用及优势,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文明教育走进学校课堂,提升当代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从校园扩展至家庭、社会、国家,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举办、组织和引导学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实践,让当代学生具备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真正参加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将中国建设成为美丽家园,实现绿色中国梦。
1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支撑,而开展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行政手段、科学技术与现代化文明制度的利用分析,并以此为保障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学要素的最大化利用,体现现代教育的社会作用与价值。生态教育主要以生态学为依据,关注生态和生命,传播生态文化及生态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作为生态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和谐意识的树立与生态知识的传播最为关键,对生态教育而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将生态意识、生态知识融入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拓宽生态教育的时空,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保证学生对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有客观深刻的认知及理解。老师还应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关注生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2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对生态文明体制进行改革。事实上,生态文明本质就是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间和谐共处,才能真正促进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不断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逐渐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及生态文明观,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人生观。
        2.2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事实上,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人与社会和睦共处的人。因此,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积极处理各个方面关系,推动人们全面发展。学生属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国家未来的支撑与希望。因此,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经济建设,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忽视环境承载力,导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逐渐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党和国家将美丽中国写入党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理论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由此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地位和重要性。要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必须要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其生态文明素质必定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这种行为并非个人行为,还代表着一个我国生态文明行为和素质,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2]。


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路径
        3.1构建学校生态行为习惯教育机制体系
        生态文化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技能、生态文明行为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循序渐进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如何加强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爱护野生动物教育、医学常识教育、公共卫生健康法规教育等等内容知识进行教育和培养。培养他们具有应急公共卫生危机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培养,积极鼓励他们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平时尽可能消疾病除产生疾病的因素事件发生后能科学、冷静地应对,并能有效防控和治理,生态文明行为提供更多的客观支持,生态文明行为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3.2学习生态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不仅是道德个体内在的心理行为,也影响着道德行为的实施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形成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以一定的生态知识为基础,因为很多生态道德观点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确立的,“在很大程度上,生态伦理学是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理论之上的,并由此确立生态道德的原则。”②很多生态学的知识已经转化为生态道德规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在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要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向度的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厘清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3.3讲好生态故事,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一方面是已有的国家课程、教材中有很多生态体裁的选文,如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诸如《狼与鹿》等生态文学作品;《道德与法治》中选编的大量生活中的生态小故事,以此指导学生的生态行为。教师要在教材解读时,关注这些故事的生态道德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等非人类生命的权利,关注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呵护自然的道德情感。要打通课内课外的关系,将课文精读与课外补充阅读结合,推荐相同或相关生态体裁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亲子共读、群文品读,并通过故事会、情景剧的方式交流汇报阅读心得,畅谈阅读感悟。另一方面,故事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精彩加工,而生活才是故事的根源。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人、物、活动中寻找生态向度的故事题材,讲述身边的生态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故事,中学生可以阅读古籍中的生态故事,引导学生分享、比较;鼓励小学生自己创作生态小故事。
        3.4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实践养成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法治观,并能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低碳环保等生态环保行为。因而,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强调知行合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提升课程育人实效至关重要,因为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还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其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教学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规划,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生态文明通识课程整体考核,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4]。
结束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持久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学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学校、家庭、学生不够重视,责任意识薄弱,意识和行为脱节,同时还要坚信美丽中国的光明就在前方,国家不遗余力号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改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袁建立.关于开设“生态学通识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能性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5(4):103-107.
[2]唐华清.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0(4):134-137.
[3]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
[4]宋菲,赵玲玲.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借力当地红色文化,提升农村中学德育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HJYY-359)的部分科研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