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6期   作者:郑红兵
[导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郑红兵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第二小学校  614100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数学知识点,并且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大环境中,想要让合作学习成为教学的主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从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合作能力;培养
引言
        合作学习法是以小组为依托,引导班级学生对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进行合作讨论和分组研究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新课改关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对该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摸索,以较好地把握该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助力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不断提升。
一、小学数学合作教学开展现状
        (一)教师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主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数学内容。但是在具体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价值,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不足,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小组成员未合理分工
        部分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时,习惯于在课堂上为班级学生即兴分组,而这种随机的小组划分无法做到让学生明确分工。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在设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未合理分工的小组学习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或者成为优秀学生的个人秀,或者打击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
        一些小学数学老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忽略了这种方法的真实含义和价值,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给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讨论结果,忽视了讨论过程。还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没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是简单的循环提问-讨论-回答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合作学习单调、乏味,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大大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设定情境,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生活场景,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学校操场绿化带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些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学校操场是学生熟悉的场景,这一问题可将学生带入日常情境中,拉近数学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教师继续设置情境:“现在咱们学校要对绿化带进行整修,已知绿化带的长度为30米,一共有三种设计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在绿化带的两端都种树,每隔三米种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树苗?第二种方案是仅在绿化带的开端种一棵,尾端不种,每隔三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树苗?第三种方案是绿化带的两端都不种树,每隔三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树苗?”随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种植方案,引导学生分组画图讨论,使学生发现种植树苗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规律。


        教师通过合理的情境设定,为合作学习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从而思考出更多的数学规律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初步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以合作促学生学习互动性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能够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凝聚在一起,应用合作交流、探讨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产生相应的摩擦和碰撞,且会建立起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合作模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通过该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圆柱和圆锥数学知识教学的时候,可以在上一阶段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教学方法引用。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小组,并且要基于“同等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为学生提供相关应用题。然后鼓励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解析和计算。在此,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不得在初始阶段为学生提供难度较高的应用题,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得在初始阶段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应用题的教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相关抽象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教师要应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对学生开展应用题的讲解与教学。基于此,学生的学习深度会逐步增加,且对于合作学习的认知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能够改变小组合作解题的习惯,促进小组合作解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互动学习的机制,且可以助益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
        (三)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小组讨论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姿势的学习,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助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在教授“圆”这章节知识时,我便会多多向学生提问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会结合圆的特点,独秀而生说:“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圆形物体?请小组讨论一下,进行问题的回答。”我问完问题后,学生便进行了积极的小组讨论,并在讨论完后,举例说出了汽车车轮、卷纸等多种多样的物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已经对本节将要学习的与圆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此时,我便会对学生说:“这些物体为什么是圆形的?圆形的特点是什么?圆形有什么作用?”说完后,我便会引导学生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会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数学教材上的内容,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一次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圆这部分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终,每个小组派出了一个代表,说出了所在小组的讨论结果,我则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了评价,以帮助使学生查漏补缺。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进行了问题的思考,探究了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对这节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立足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结合教学所需,制定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们合作探究数学知识,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为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爱娇.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效果的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9):64-65.
[2]张慧凤.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115.
[3]冯浩娟.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9(67):73.
[4]陈常好.“合作探究模式”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127+129.
[5]滕德朝.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谈[J].读写算,2018(10):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