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丽
济宁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纺织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为纺织行业培养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品开发、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和检测贸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教学应该重视创新型、综合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本文结合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分析推广互联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纺织工程;自主学习
引言
为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利用“互联网+”背景将互联网平台与传统教学融合,对在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育理念,设计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线上教学模式,促进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
1“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资源不断的丰富,教学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以慕课为代表的精品课程快速传播,有效的促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保证了高校教育的覆盖面,推动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其次,互联网+推动了教育数字化、多媒体化,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的自由和便捷。教育的载体不断多元化,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载体的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学习活动,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受制于时间、空间因素。最后,互联网+推动了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混合式教育扬长避短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病和不足。线下教育能够引导、监督线上教育,线上教育能够解决线下教育缺乏灵活性、不自由等问题,融合教育有利于两种教育方式扬长避短,混合式教育构建了全新的教育格局,对推动高校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具备双面性,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亦是如此。互联网+对高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对高校教育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线上教育对传统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线上教学缺乏监督性,教师角色面临转变,教师教育理念亟待变革等严重的制约了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也为高校建设互联网+课程设置了障碍。
2高校推广互联网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考试仍然是高校评判学生知识水平的主要手段。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成绩组成是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看起来平时成绩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实际操作中平时成绩只体现了到课率和作业完成情况,个体之间差异不明显,因此还是以最终考试成绩为主。一次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是片面的,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高校的教育不应该是竞技式的教育,不应该只看重最终分数,更应该注重过程。大部分学生毕业的目标不是考研或者留学,而是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很多人若不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学的知识会逐渐忘记,因此高校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拥有这样的能力,才能不断进步,才更具有竞争力。
2.2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材内容更新缓慢,部分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而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内容已经过时,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5年前出版的,有些甚至更久远,学生不能及时学到最前沿的知识。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多遵循以往的经验,缺乏创新,不能及时对课程进行更替。教学内容陈旧,占用了学习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学习上升空间被限制,想象力被扼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创造力。纺织工程行业变化快,教学应该紧跟市场,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反应速度,对不合理的课程及时删减,从行业发展出发,挖掘创新点,促进交叉融合发展。
2.3教学思想难以转化
高校教育的大趋势是传统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混合式教学融合。一部分人趋向于满足现状,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不愿意投入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新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育条件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互联网教学环境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更趋向于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使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提高创新力。
3互联网教学实施对策
3.1系统化设计互联网技术下纺织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安全、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带动了社会产业的大幅提升。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可以对一些比较好的纺织类专业资源库建设经验进行有效借鉴,将现代化高职教学理论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以实践来指导,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可持续的、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严格遵循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避免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杂货铺”,有效避免了现在教学资源建设的不规范、重复以及零散等盲目性。教学资源建设属于一些系统而繁杂的项目工程,一定要加强学校与纺织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对一些的典型案例进行及时收集与整理,与高职院校纺织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合,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
3.2建设“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互联网+”技术具备的“开放、共享、实用、即时”特征,有利于学校和纺织企业的分散资源进行整合、交流与共享,让纺织专业在校企合作领域各有侧重的开展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建设。建设学生校外实习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有效保障了学生校外实习质量实时监控的实施,利于校企合作长期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学校、纺织企业与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我们搭建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实现了与多家纺织企业的线上互动,同时进行信息收集、资源整理及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开展项目进度监控,数据分析和资源汇集,供学校和企业共享。
3.3逐步推进互联网+课程建设,科学利用、共享互联网资源
高校建设互联网+课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且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对之进行持续改进。因此,高校方面不应急躁,也不宜跟风,更不宜仓促投身互联网+课程建设,而是应该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合理投资人力、物力,分步骤按部就班的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慕课资源借助互联网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网上现有的慕课课程的整体质量十分优异,合理利用上述资源也可以有效推动互联网课程应用,对于高校推进互联网+课程建设亦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高校方面可以对部分互联网课程进行试行,结合教学效果调整后续使用或是为构建慕课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结语
“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催促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各大高校也在积极鼓励各种形式的互联网教学,但真正愿意去尝试的教师仍然是少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几乎让所有高校教师都必须参与到互联网教学,对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互联网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更加深入、清晰地去展现纺织工艺原理、流程、结构等,同时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鸿,王新洲,杨黎.互联网+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体会[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27-29.
[2]邵小晗,邵辉,毕海普“.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
[3]凌剑,陈啸“.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机遇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7).
[4]杨晓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变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
[5]刘国买,于再君.地方高校“互联网+”课程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4):54-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