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蔡贵堂
[导读]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小学科学是实验基础课程
        蔡贵堂
        成都东部新区养马小学,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  641402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小学科学是实验基础课程,是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的关键课程,是学生科学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小学科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际分析,简要谈一谈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是整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动手能力,并且增加实验环节能够让学生最为直观地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点的原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阶段,实验相对不受重视,以老师为主,学生更多的为观察者,而非自主实验者。这种教育模式想有悖于实验教育的初衷,故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其进行改进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小学科学的概述
        小学科学作为在最为基础阶段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其并没有初中高中那样划分为具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具体学科,而是整体地对自然科学进行宏观的概述。所以理论层面较浅,学习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同时,这样的概述也加强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最整体的宏观视角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深度理解的培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能够最为直观而生动地理解科学运作的原理,从而更加准确地记忆知识点。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2.1以老师为中心的实验方法
        在目前的小学实验教学中,大多以老师为中心。为了保护学生不因实验而受到伤害,老师一般会选择由老师进行操作,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学生并没有亲身实践参与其中,从而导致了学生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娱乐性内容,而忽视了实验背后所需要的实验原理学习。
        2.2混乱的实验流程
        小学生因为学习内容较少,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在实验操作的流程中,实验过程和操作方式错误混乱,并不能很好地做到有条不紊地实验。这样的实验环节不仅容易实验失败,更容易对学生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2.3实验内容脱离生活
        小学生没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抽象性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如果实验脱离了实际的生活环节,对于其而言该实验的学习无法联系生活,在实践中应用起来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不够精准,实践操作能力不够强。对于相应知识的记忆程度也不高,实验操作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3.1结合互动教学引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教学阶段,兴趣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效果也随之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借助提问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一问一答中消除学生对实验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准备好清水、醋、洗洁精、食用油等,并分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先观察。然后,教师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洗洁精可溶于水吗?其他的物质呢?学生先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样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阶段,学生先猜想,再实践,得出液体的溶解现象。

在这期间,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都尽量以赏识的态度引导,随着学生的参与,他们就会慢慢朝着正确的方向积累知识。在互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提升。
        3.2学生自主实验,小组协作
        首先要改进实验教学,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由老师从旁协助,讲解实验流程和规范实验过程。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实验模拟,尤其进行自主的分配合作,提升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能力。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通过动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深刻记忆学习的内容,并且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勇于试错,在错误中不断地前进,才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而在小组协作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降低学生实验错误的概率,提升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这样更加有利于其核心素养和综合水平的提升。
        3.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小组互动合作为主开展,以实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模式对于提高小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均有所帮助,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实验教学建立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小学生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小学生对自然真理的探索进程与自主学习进程,利于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一丝不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声音》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分组与合理分配任务,促进组内分工协作,部分学生负责收集现实生活中与声音高度相关的现象,部分学生负责理论解释与逻辑推理,通过组内沟通探讨,确定实验设计方案与具体实施步骤,并在相互帮助的前提下完成对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研究,由教师予以点评与反馈;同时,教师阐述声音传播的介质性特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班级为单位设计相关实验证明介质性特征。该过程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3.4鼓励自制实验器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学校中实验器材的配备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方面实验器材需要大量的经费,另一方面实验器材也需要空间储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鼓励学生一起自制实验器材,教学教具,通过这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教师制作教具。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作一些教具,改善实验的步骤,以完成实验教学的需求。例如,在讲解雨天中的布料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小型喷雾器,这样会比原有器材更好,更利于达到教学效果。第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在学完过程之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制作一些实验器材,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内化和科学素养的提升。站在实验的实用性标准分析,学生学习的就是实验的精神,掌握一些实验的方法,并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落实实验器材的来处,可谓一举多得。
        3.5实验内容贴合生活实际
        小学的实验内容不仅要有足够的趣味性,也要足够地生活化。科学实验不一定要完全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进行安全的户外探索。通过户外探索,找到相关的实验素材进行科学实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整体设计和实验的结果要符合日常生活中对于科学实验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从而提升其对于生活探索的积极性和进行科学实验学习的欲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结语
        小学生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轻,升学压力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实验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充分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初中,高中阶段就会减少相当的学习阻力。故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活动和正确的实验内容,就能够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状况,实现学生学习趣味化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范静.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12.
        [2]谢秩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俪人:教师,2019(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