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茜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
一、引言
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校中的特色组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该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比例的50%以上。大学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幼就生活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中,已具备一定的与本国其他民族进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推行,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尤其是东南亚、南亚国家留学生前往云南民族大学求学。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和相互交流的过程。由于文化有多个层面,因此不同文化背景可以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等等。L. S. 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以及近二十年来以跨文化为特征的交际。在他看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
三、云南民族大学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方式现状
外国留学生来到一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民族院校,这些学生的本身语言,信仰,传统等都不一样。因此应对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会更加困难。
我们进行这一方面调查,调查地点为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生分别来自于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越南。被调查者在中国待的时间全部为半年以上,其中一人在中国待了8年。被调查的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都有结识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大部分认为:自己到中国来的最大愿望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人,和他们交往。中国毕竟是有两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因此自己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希望多和中国人接触,了解他们的文化。还有人希望自己能够和中国人住一个宿舍,甚至在一个教室上课。
云南民族大学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我们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留学生较喜欢交流的人”的选项中,一百个人里面只有15个人选择跟老师交流,主要原因是一般跟老师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不过,还是有些人课后与老师找机会交流。
当然,在学习汉语的班里纯粹都是外国留学生,和中国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一般都是在课外进行的。中国人一般热情,如果他们对别人有好感,他们都期望着很快进入彼此的圈子。因此外国留学生很容易结交中国朋友。根据调查有28个外国学生通过跟中国朋友交流来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趋势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中有两位泰国留学生和一位韩国学生喜欢和所有人交流,还有一位马来西亚留学生更喜欢跟有经验的人交流。从这些结果来看,每个人的交流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交际方式和人群,但是更多的留学生喜欢在课外跟本国朋友或外国朋友进行交流。民族院校里,少数民族本土学生众多,例如泰国学生更喜欢与傣族同学交流,因为他们本身母语十分相似,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相同。
四、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一)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来传达信息,进行交流。
因此,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之中,首先要学会他们的语言,这样才能和他们互相进行交际,交流思想,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几乎所有第二语言学习或外语学习者都经历了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一文化(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过程,因为人们从出生就开始通过在家庭、学校与父母、老师、同学和其他人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所以,当他们离开母语环境就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二)性格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不同。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种误解的产生主要与个人的性格也有关。这种性格上的差别会影响每个人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和个人观点等来交朋友的,与自己相似或相近的人交往。所以说,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进行交际,他们的交际会受到性格差异的约束。
(三)文化隔阂
人们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当中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这是普遍存在的。语言障碍、性格差异和文化隔阂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影响是最为明显和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因素,例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同样也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五、提升云南民族大学跨文化交往的策略
(一)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学生普遍认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提升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基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民族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国家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往时首要的必备条件即是: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民族院校大学生可以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上大胆练习自己的口语能力,邀请外国留学生参与组织各种话题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后的时间中,观看外国电影或听外国歌曲等方式;在外语口语水平得到一定提升的前提下,大胆表现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信心和学习外语的兴趣;在生活中,抓住各种练习外语口语交际的机会。
(二)求同存异
不同民族在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与异民族文化背景的其他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不能抱有大民族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要保持尊重的态度,求同存异,特别在与其他国家留学生接触当中,留学生可能存在汉语口语不流畅的现象,民族院校中的我国大学生应该持有耐心、帮助的心理,可尝试使用对方语言进行交流,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在面对宗教问题上,需要尊重对方国家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对方的各种宗教仪式,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进行了解,补充自己的知识空白。各个民族由于长期生活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的不同,由此带来了彼此的文化差异,即使是云南民族大学中的众多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反映与中国西南地区在饮食、传统服饰等文化上有着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细微的差异之处,这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学习对方文化中的优秀之处,将跨文化交往深入到彼此学习和生活中的微小之处。
(三)主动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民族院校多元文化并存特点显著,不同民族学生同在一个校园内生活学习,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不同文化交集而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也是民族院校为学生提高自身多元文化素养提供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应积极融入到环境中,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差异。学会与不同民族学生、教师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习对方文化中的精髓之处,养成良好的与国内不同民族进行交往的习惯,学会处理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民族院校抓住机会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首先要融入多元文化环境当中,让自己成为多元文化人,才能在这种环境下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结论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他们不仅遇到很多文化冲击,而且会得到许多有意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以及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磨合、反复推拉之中,他们会逐步重新构建自己周围的“现实”。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不仅了解了中国文化,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思考。留学生应通过自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用各种方法去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并积极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白茜(1991-07-25),女,汉族,云南,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英语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