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方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驱动,更是人才培养所要求。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思考上,力求从职业发展、教学整合、日常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四个角度,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面的重要举措,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对策
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着重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1]。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教育新要求,即在落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一主舞台,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思政教育、管理、教学深度结合,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落实。
一、基于职业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催化动力
高校大学生未来将走入社会、面对社会,是社会未来的组成,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基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高校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教育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催化动力。
1.提高服务意识
无论走入到哪个行业,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要参透服务的本质,服务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儒家、道家早已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多种观点。孔子更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克己复礼”的理念。在理解和学习这些理念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里街服务,即要强调礼制、和谐、人性化。
2.增强大局意识
顾全大局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关注集体利益,考虑大局。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使用工作要求。自古我国便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阐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教师便可以基于此,引导学生认识大局意识形成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够身处社会、身处集体,却能够合理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鼓励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易经》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我国古人更用自己的无数只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历史辉煌。国家的创新发展,意味着创新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也必须在学生成长中参透创新这一要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在创新的支撑下生存与发展[2]。
4.提高效率意识
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效率最大化。即要求社会要提升效率意识,要遵循“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理念。要在未来的职业成长之中真正理解效率的重要性,改变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懒散、懒惰的现象,基于传统文化真正将效率意识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职业教育的丰富与深化。
二、基于学科整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课堂食粮
在思政教育教学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多个教育教学环节提出了新要求。
1.丰富思政内容,内容补充
第一,在落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时,要尊重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内容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当下的思政教材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将思传统文化内容对应到具体的教材之中,这样能够做教学补充,同时能够推动“两个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二,在思政教育课堂进行案例选择时,教师必须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案例的筛选。目的是让思政教育变得更立体、更真实,在无形之中通过案例的讲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输,真正的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2.创新教学方法,体验丰富
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深度,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落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融合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教学方法蕴含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法等多种新式教学方法。
这种新式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人公地位,驱动学生们进行直接的思政知识学习;
教师还可遵循“独木难成林”的理念,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之中进行思政学习。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前瞻意识、“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意识等都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3]。
3.完善效果考核,关注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对思政教育的深度学习。高校在落实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完善效果考核,关注学生的素养发展。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集中的分析和判定,融合“过程性考核”、“鼓励性考核”、“结果性考核”等等欧中考核机制,目的是从全方面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并基于考核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思想正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各项工作。
三、基于日常管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觉形同
学生以及教师的日常行为发展,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能够形成行为内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良性发展驱动作用。
1.教师行为示范
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影响作用。教师必须参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项理念,如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遵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进行细致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遵循“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进行互通理解;在与学生沟通时遵循“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理念,进行温柔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才会无限拉近,学生才能够亲近教师、信赖教师、模仿教师,教师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完善日常管理工作。
2.学生行为约束
高校应当建立学生行为手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行为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手册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直觉的约束与管理。当然其制度约束应当讲究人情味,要充满人性化,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突出。
四、基于校园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环境氛围
高校可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灵动、多彩的校园环境氛围,以环境育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与发展。
1.沉淀校风校训
校风校训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它也是学校各项工作如道德工作、公租作风的规范与指向。将校风校训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悟其精髓,还能够指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
正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不断突破自我、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4]。因此,高校也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校风校训中,以校风校训约束人、影响人、指挥人。
2.规范校容校貌
正如古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环境的重要性,要参透古人对环境氛围之理解。在此基础上规范校容校貌,不仅让整个校园充斥着积极氛围,更让环境发挥积极作用,达到育人效果。
结束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别样作用。将其融入到职业发展、学科整合、日常管理以及校园文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做思政教育丰富、补充、创新、发展。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更进一步的推动思政教育落实到位,这是思政教育发展的边然要求,也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杨真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转化和创新[J].内蒙古美谈经济,2020(10):188-189.
[2]宋桂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2):93-94.
[3]李宇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17-19.
[4]施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