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杨静思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差距拉大,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杨静思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结构差距拉大,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缺少父母陪伴和教育,学校教育又无法承担所有的教育功能,加之学校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导,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孤独、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长此以往形成性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动力不足、价值观扭曲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父母投入更多关爱和教育、学校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构建完整的留守儿童支持系统、政府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去往城市务工,留下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与“差生”、“问题少年”、“叛逆”、“学习困难户”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留守儿童大部分在中小学期间就在学习、生活和价值观上就已然存在诸多问题,进入更高阶段接受教育的机会渺茫,大部分都早早辍学或进入社会。但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才能获得一份更好的职业,否则容易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段价值观尚不稳定,内心极不成熟,对父母有着大量情感需求。此时父母不在身边进行保护、引导和教育,放任留守儿童自己生长,犹如在狂风中放下一颗幼苗,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从微观层面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其个人、家庭幸福和未来发展紧密相关,从宏观层面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关乎社会公平、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留守儿童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父母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心理问题。本文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内心容易缺乏安全感。本研究对凉山州16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我封闭、乐群性低;自我保护、警惕性高;情绪不稳定、易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孤独抑郁;自卑,自我评价低;胆小怯懦、抗挫能力差等性格问题。
        (二)人际交往障碍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对儿童的教育应当是第一位的。父母缺位,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上无从学起,难以学会在交友中主动积极、控制情绪、真诚友善、善于分享等品质和技巧。加之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本身容易产生自卑、自我否定、孤僻等性格,又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导致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上陷入恶性循环,始终无法融入校园生活和同辈群体,通过调皮捣蛋、恶作剧、社会交友的方式吸引他人注意获取认同感。
        (三)学习动力缺失
        留守儿童由于自卑、焦虑、愤怒、沮丧等情绪充斥在心中,在学习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学习效果不好,成绩起伏大。学得好得不到家长的鼓励、学得不好家长也不会受到批评指责,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学习不重要、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长期容易产生自己天生不如别人的自我否定,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潜力,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最终出现弃学、厌学、逃学的行为。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和未来期待、对是非和价值的判断都在这个阶段形成,并对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印象,最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的时候。面临挫折时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引导,面临错误价值观诱导时需要父母的辨析和指引、面对错误观念和行为时需要父母的批评教育、面对迷茫失落时需要父母的点拨。在这段时期,父母远离身边,没有办法对子女进行及时关注和教育,容易使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偏差,导致行为失范误入歧途。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父母温情的缺失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注能保障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中难以直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对比其它受到父母亲身陪伴的同龄人,容易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误认知,觉得自己委屈或者欺负时无处申诉,遇到生活问题时无法寻求父母的安慰和帮助。出现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焦虑、胆怯、怨恨、愤怒等情绪。
        (二)监护人监护不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隔代监护、亲属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隔代监护中,由于祖辈年老精力、文化程度不高、教育理念陈旧等原因,容易造成对儿童过渡的溺爱、包容,只关心温饱,对其心理状态、学习习惯、行为偏差忽视不管的情况。上代监护中,亲属往往碍于父母情面或者自己亦有子女精力不够,造成对留守儿童的错误持放任态度,或者精力投入不足。同辈监护往往由哥哥姐姐完成,而哥哥姐姐自身也处于青少年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监护好留守儿童。
        (三)学校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观念仍相对落后。学校存在着以成绩为本的问题,一切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学习好成绩为中心,心理健康活动、文艺活动较少,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建设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存在重视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的问题,职业道德不足的老师甚至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区别对待,采用打压、忽视的态度,伤害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积极性。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少父母陪伴和教育,在学习上缺少父母辅导,本就容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如果老师没有较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则容易让其在学习上感觉到困难和痛苦,从而在学习上拖延、自暴自弃。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充分
        学校的心理健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配套设施不足。偏远农村地区或因为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或因为资金不支持,存在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匮乏、活动和课程稀少、缺少专业老师、缺少心理咨询室和相关设备配置等问题。留守儿童得不到科学的心理教育和专业的心理帮助,存在心理问题时被忽视放任,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威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留守面临着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双重诱导。地方政府对酒吧、网吧、游戏厅等地监管不严,学校周边环境充满不良诱惑和同类“问题少年”组成的非正式组织,留守儿童在这些非正式组织中寻找归属感,做出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甚至是抢劫、偷窃等犯罪行为,导致行为的偏差。网络、杂志、报刊、广播、影碟等大众媒介向儿童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犯罪等阴暗内容,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看护教育,年龄小自制力低,容易沉溺其中进行模仿,为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人格健全埋下深刻的隐患。
        (六)城乡二元体制和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
        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留守儿童的产生,城乡二元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上的不平衡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省会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产业差距拉大,使得偏远地区的农村优质劳动力去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从迁入地的角度看,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20世纪90年代,国家户籍制度日益放松后,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无法容纳数量庞大的农村家庭。所以对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学存在着多种限制,如各种入学政策和手续的限制,特别是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切断了留守儿童随迁之路。尽管近年来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大部分转为了公立学校,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外来人口就读的学校成了生源差、师资差的代名词。从迁出地农村来看,与城市教育资源相比,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缺乏、优秀师资欠缺、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理念过时。无论是在知识教育还是综合素质教育上,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三、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亲子交流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增加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和陪伴。父母通过定期的电话视频,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等进行关心,对子女的困惑进行解答,表达对子女的关爱,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除了语言沟通还要注意与子女的非正式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掌握子女真实的心理状态。尽量增加回家次数,在有限的回家时间里多和子女相处,在寒暑假将子女接到工作的地方一起生活。此外还应该多于负责老师沟通,从侧面了解孩子的境况,并配合老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子女也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双方可以创新沟通渠道,如写信、准备生日、节日礼物等。
        (二)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
        对于城市来说,当地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配套设施改革,积极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引进社会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力度。对农村而言,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监督和管制,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帮助留守儿童屏蔽不良诱惑的影响;将教育纳入当地发展方针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设施。
        (三)学校增加健康教育投入
        学校应当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加强心理健康活动和课程建设。成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制度,由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向帮扶。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乐观、积极的性格。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追踪检测,及时将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向家长反映。
        (四)转变学校教育观念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转变分数为王观点,对成绩不好发展较为落后的孩子应该投入更多关注,而非批评打压、漠视不理。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娱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示、自我锻炼和团队合作的机会,让留守儿童融入到同学中去,发掘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树立信心,从而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五)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以学校为中心,一手连接家庭,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助力儿童成长。一手连接社会,通过与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对接,获取广大社会的资源和帮助,如信箱项目、树洞项目、爱心人士捐赠等,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来自社会的帮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密切配合的全方位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玥.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2):167-168.
        [2]张耀庭.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学理论,2018(11):106-107+112.
        [3]宣子晗.试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心理月刊,2018(10):25-26.
        [4]曾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4):130-132.
        [5]杨纯杰.兰西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6]王丹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杨静思(1999.07-),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