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作文人物心理描写的实践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何雪莲
[导读] 当前,小学教育形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何雪莲
        珠海市金湾区第一小学       519090
        摘要:当前,小学教育形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语文习作授课需要进一步结合环境条件,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人物心理描写能力,使他们可以有效贴合素质教育要求,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传统模式下,学生可能会对人物心理描写产生疑惑,导致整体作文填充内容空洞,无法传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校园心理剧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参与的流程中,不断体会文章人物情感,有效激发代入心理,实现良好的学习目标。本文首先分析校园心理剧的基础概念,随后深入研究运用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作文人物;心理描写
        引言:小学语文授课内容中,习作教学属于较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如果缺少了这一内容,便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技能素养受到负面影响,无法有效掌握写作的关键,进而降低整体学习效果。而在习作教学中,人物心理描写属于难度较高的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描写方式,并深入体会人物情感,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应用校园心理剧形式,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合理应用人物心理描写方式,有效传达对应感性内容,达到良好的习作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心理剧的实施策略,尽可能保证学生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流程中,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
        一、校园心理剧的基础概念
        校园心理剧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戏剧表现形态,其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的策略,使人员的内部精神压力与心理冲突得到有效解除,进一步强化整体精神抗性,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通过将释放过程转变为戏剧化形式,可以显著降低挫折感,并完善心态认知体系,有效促进自我成长。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因此需要结合校园心理剧形式,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平衡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实现良好的成长效果[1]。同时,校园心理剧能够加强学生对他人思想的分析能力,进而促进感性思维的延伸,有效提高作文人物心理描写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校园心理剧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扮演、发展、分析过程中,强化对人物心理路程的掌控效果,有效提高作文描写的可靠性。此外,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冲突,使思维观念进入正向循环,有效强化合理认知,达到良好的德育引导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校园心理剧,强化学生的作文人物心理描写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后续的语文教学能够得到良好的推动,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作文人物心理描写应用校园心理剧的主要途径
        (一)注重环境创设,体会人物心态
        在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作文人物心理描写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条件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环境中,逐渐掌握人物心理状态,明确未来的思想趋势,达到锻炼情感思维的目标。由于小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仍然处于初级状态,因此教师需要避免在校园心理剧形式中应用传统方案。这些方案可能会引起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并导致抵触心态的产生,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因此,教师必须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主动思维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校园心理剧的练习与表演过程中,不断探索人物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反馈效应,使习作描写能够达到良好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心理剧形式,为学生创设对应的情景扮演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练习与表演的方法,理解急性子顾客在面对慢性子裁缝时的焦急心态,进一步结合课文内容,提高自身作文人物心理描写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为后续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强化感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习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基础教学目标,避免出现授课偏差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负面影响。通过正确的心理剧应用方式,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性思维,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人物心理的常见特征,进一步提高写作方式的准确程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思维轨道,避免出现扮演分析偏差的问题,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通过采取校园心理剧形式,学生的心理掌握技巧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为后续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2]。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锻炼描写掌控能力,进一步探析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描写猫的神态、动作、行为模式的方法上,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尝试扮演猫咪的动作行为。通过这种方法,明确主要学习目标,避免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紧抓教学纲领,提升活动趣味
        为了强化校园心理剧对作文人物心理描写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紧抓教学纲领,进一步贴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特征,使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实现良好的锻炼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强化校园心理剧的趣味性,并完善应用体系,使其能够与教材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作文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强化整体教学效果,为后续的心理剧应用与作文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校园心理剧形式,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作文人物心理描写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练习、扮演过程中,增强感性思维,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荣. 角色交换技术在校园心理剧中的应用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30).

[2]纪昕. 浅谈校园心理剧在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应用与实践[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 000(008):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