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颖
北京市金盏学校 100018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培养写作能力,是基础性的语文训练。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创造性的表述,创造性的想象应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在思维空间布好写作之局,书读得多,又能不断消化,在长期阅读积累中,学生的写作灵感会不断得到激发。
【关键词】:阅读 思维 写作 灵感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培养写作能力,是基础性的语文训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能有针对性的教与练,在写作中学生推敲字句,体会语言的丰富多彩,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会有保障。而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达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创造性的表述,创造性的想象应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搭建思维空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因此,唯有充分丰富的阅读,才能精彩创造性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丰富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可以说,阅读是学习之母。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他各个学科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词汇贫乏等现象与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能力低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平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指导,持之以恒,然而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传授就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这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
(一)、阅读的兴趣,写作的保障
1、生活中积累
阅读需要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发现生活。观察到的生活是表象,发现的生活是本质,深入了本质的生活才能进入写作,才能写出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的文章自然与众不同。
而学生写作文时苦思冥想,没有内容,没有思路,就像挤不出牙膏的空牙膏壳一样,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显然,这是对现实生活和作文的生活没有融入。所以,要受益于书本,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虚心地、专一地、诚实地去阅读。叶老先生告诉我们:“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可以说,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阅读需要兴趣,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写作需要生活积累,需要坚持不懈。我们应针对学生阅读敷衍、被动、低效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放眼课外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阅读了有关自然景观的书籍,利用周末的时间让他们结合阅读的内容到户外去,通过观察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并以笔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看到的世界,写出自己的感悟与启迪,每周一篇,选出写的好的文章重点评讲。教师还需要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实时报道,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学生的写作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学期下来,与生活相关联的阅读学生越发的感兴趣,写作素材也源源不断的从生活、阅读中不断积累起来,学生不再惧怕写作,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能力普遍提高。
2、书香中影响
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会在触摸、品味别人的语言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力,会让你在品味的同时逐渐内化,由模仿而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阅读的厚度就是写作的美度。然而现状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尤其是家长不能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教师多次与家长交流阅读的重要性,但还是很难落实,导致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不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陈旧,思路狭窄,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从而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朗读美文,诵读经典,佳作欣赏等多种途径营造阅读气氛。
创办读书角,固定阅读时间,交流阅读感想,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注重细节描写的方法,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唤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书法、写字比赛、报刊剪贴、编辑赛、口头作文赛、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比赛等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的价值所在。所以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并让学生参与到创编故事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乐于读书。
(二)、阅读的厚度,写作的美度
读书要吸取精华,而写文章得益于广泛丰富的阅读,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会有用武之地,才能写出精彩,写出新颖,写出创意。今天我们进入了科技信息现代化的新时代,增加了科技网络中的知识领域,我们阅读的范围比前人更加广泛了,写作的范围也同样广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阅读内容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因人而异,抓住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年龄特征,有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读课外阅读的内容,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提高阅读的效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习了老舍的《猫》,可以向学生推荐《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其兴趣爱好和每一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只有学生自己真正需要的,他才能有动力读下去,需要的满足和力量促使学生达成阅读任务。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可见要想写作上有成效,可以有目的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有时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从中截取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以此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授之以渔,事半功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阅读有他的艺术,有细读与随意、多与少、粗与细、快与慢等读法,只有灵活掌握阅读方法,才能从阅读中受益。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向着:阅读—理解—欣赏—借鉴,这样一个科学阅读的过程发展.例如,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另外,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遇到的好的用词、句子、表达方式等记下来,时常翻看,朗读,背诵就可以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写作时就能自然用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达到汲取阅读中的精华从自己独特视角来丰富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达成创新作品,不断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石。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思维布局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在思维中搭建了空间,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在思维中建立了写作布局,教师要激发学生把阅读的语言转化为活的语言,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
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阅读与写作两手抓,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这两柄“利剑”,相信一定会“双剑合璧,威力剧增”。
总之,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素材与语言素材的积累,在积累素材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明事理,长见识,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在思维空间布好写作之局,书读得多,又能不断消化,在长期阅读积累中,学生的写作灵感会不断得到激发,正所谓“搭建思维空间布局,激发写作创造灵感”。
【参考文献】:
[1]、张兆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读写算:教研,2013(17)
[2]、杨国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