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三联永恒学校
摘要:在参照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后,笔者认为教师的师德并非是孤立、笼统的,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师德的构建,同时注重教师个人的素养、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与此同时,在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目标以及课改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一年级教师师德的特点和具体构建方法。其最终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能够让教师师德的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关键词:师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水平
处于教学改革的十字路口,每一个身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教师来说,学生从大班顺利过渡到一年级这个关键性阶段,更是要把握好学生学习、道德形成和发展、学习适应力等各个方面的引导。而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则较大程度上成为一年级学生作风形成、思想积极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但是同时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在素质教育全面形成与发力的关键阶段,教师师德的构建在传统师德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答疑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是学生个性、能力、素养、情感表达以及与他人形成积极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引路人。当学生在获得各类知识的同时,教师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德育基础架构的扎稳,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才能让学生在良性道德的感召之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教师在重构新师德当中,要结合这一教育实际需要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一、一年级教师师德的特点分析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处于7岁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进行思维,这便使得思维有了质的飞越。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在观点采择方面的能力比较的薄弱,同时并不具备思维的可逆性,无法理解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将人的思维意识嫁接到无生命的事物身上。同时教师要把握好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中学生特点的变化,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他们在前运算阶段的基础上,其思维会逐步有一定的可逆性,在观点采择上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具体的抽象思维方面仍然需要具体的材料加以辅助。所以一年级的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情况来看,教师新师德有以下特点:
(一)阶段性特点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开展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年级教师师德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的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群体性与个体性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道德水平方面的发展能力恰恰决定了教师师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步骤,同时决定了教师师德形成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办法。
(二)学科嫁接性
教师师德的形成,往往会决定着学生道德水平形成。同时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以及与道德事件相关的归因能力上会逐步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师德的形成与一年级《道德与法制》学科的嫁接的合理性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学科整合性来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最终的合力点要为学生道德能力水平的提升做基础保障。
(三)彼此影响
学生道德水平能力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遵循一个循序渐进以及观点分析与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二是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水平以及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所需要具备的道德素养水平,与教师的授课方式、言行举止、教学观、职业道德素养密切关联;三是要用动态的视角看待教师师德水平与学生道德水平
二、一年级教师师德构建对策探讨
(一)明确师德的内容与评价指标
针对于一年级教师师德的具体内容时,要明确龙华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校风等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制定教师师德的内容的宏观方向。
在师德内容确定的基础上,要适当地构教师评价指标,这一指标内容的设定,可明确参考以下几点:(1)看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程度;(2)结合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师价值观、教育观的内容设定教师师德评价指标;(3)考虑教师师德从原有水平到提升到某一水平的进步空间情况。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师师德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师德内容的确定,这将成为教师师德构建的重要基础。
(二)使用教师师德问责机制 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在当前频频爆发的教师师德缺失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公众对教师师德产生了怀疑。故此,笔者认为教师师德的内容与评价指标在形成确立的基础上,要对教师设定一定的问责机制。司林波等人在《香港中小学问责制:内容、特点及启示》当中就提到了教师师德问责机制方面的相关办法,主要围绕教师师德评价周期、甄选评价者和评价范围以及采取适当的评价办法以及编制评价报告内容加以考虑(111)。结合这一操作办法,笔者认为在使用教师师德问责机制这一办法时,要充分考虑到一年级教师师德的特点,重点考虑一年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对于教师师德评价周期、师德问责机制的办法进行基于实际对象加以考虑,并具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一年级教师师德的水平。
(三)基于动态视角看待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对于教师师德的构建,要站在动态的视角看待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那么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师德的构建要把握好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和即将要进入二年级的学生,这两个时间点的把握恰恰是学生认知道德水平发展出现明显变化的关键性阶段。对于这一点可参考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所提到的前运算阶段朝着具体运算阶段发展过程当中学生道德水平发展能力的实际情况。
当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需要成为教师师德形成提升的重要依据时,那么教师师德形成关键点则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年级班主任在教师师德形成的内容、方向与建设路径上予以明确;二是学生道德水平发展能力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密切相关,其他科目的学科教师在师德水平形成的基础上同样要考虑这一点;三是基于师生互动过程当中,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往往影响着教师师德的形成方向、形成过程与形成结果。
三、展望和方向
站在课程改革的十字路口,处于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口号全面推进的过程当中成为一个“四有”好老师,实现“自觉爱国守法,潜心教书育人”这一目标,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好教师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形成结果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成为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和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教育这一本质话题。在本文探讨的一年级教师师德的特点与生成路径当中,主要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成为一年级教师师德形成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成为一年级教师师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导向点。那么在具体的师德形成当中,主要从师德生成内容与评价指标,使用问责机制以及基于学生动态角度看待其道德发展水平,这些成为一年级教师师德动态性形成的重要切口。
展望现在和未来,笔者认为教师师德的形成方向和具体生成路径,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为依据,另一方面要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道德水平、教学方法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只有从宏观方向把握方向,在微观方面加以细节调整,才能为教师师德的具体操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引导,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质。
参考文献
[1] 司林波, 朱旭. 香港中小学师德问责制:内容、特点及启示[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37;No.152(04):98-105.
[2]檀传宝. 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