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萍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柏林幼儿园663509
教材分析:《壮族迎客歌》这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歌词也直接明了,有助于幼儿直观地理解。但是要每个幼儿清楚地按规定的节奏来唱,却存在困难。理解记忆歌词是幼儿有效学唱歌曲和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基础。要按照XX?XX?|?XX?X的节奏合拍接唱,对中班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
于是教师准备一个以歌词内容相关的图谱,这种利用图谱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歌曲的节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视觉的参与帮助幼儿清晰地分解了节奏,视觉的参与既帮助幼儿清晰地分解了节奏,也为后面创编歌曲奠定了基础。
幼儿艺术特点分析:中班幼儿听辨音的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他们一般能欣赏内容较为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
对不同体裁、性质、风格乐曲的分辨能力也有很大发展;在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结构把握上,他们往往能够通过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初步感受到乐曲的结构,听出乐段、乐句之间的重复以及乐曲在情绪性质上的明显差异;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理解能力通常表现在歌曲的理解上,幼儿已能借助于歌词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艺术表演形象,另外,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也不断增加。
一、教学设计意图
据《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指出,歌唱活动不仅要关注歌词内容的理解、旋律的整体学习,更应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思维等学习品质的发展,让幼儿歌唱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根据本次竞赛主题词“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教师课堂游戏化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教学品质”,我的理解是:聚焦灵动的细节,实现愉悦的歌唱。
因为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所以设计本活动《壮族迎客歌》,迎客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平时在幼儿园中幼儿也向老师、同学问好的礼节。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让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游戏,对幼儿,歌唱游戏是充分享受学习、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背景下学习新的音乐技能。选择的内容既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又为生活所服务。
二、教学设计
.jpg)
.jpg)
三、有效教学策略运用
1、有效教具的利用策略
利用图谱,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歌曲的节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视觉的参与帮助幼儿清晰地分解了节奏,并且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有效的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2、多感官参与策略
音乐活动是提高幼儿各感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本次活动中把视、听、思等各种感觉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又动脑,欢快地进入音乐世界,同时也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体验课堂之快乐。
3、鼓励创造性表现策略
对于幼儿来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创造性发展思维,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教师运用语言激励、动作暗示等方法,启发幼儿大胆改编歌词,创造性地表现歌曲,从而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歌曲,发展幼儿创新精神。
4、歌曲表演能够让幼儿抒发心情,增强幼儿对不同歌曲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表演游戏(迎客歌)要在壮族歌曲学习之后进行,教师在歌曲学习前可以投放一些壮族人民生活的图片、视频,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理解〈壮族迎客歌)的歌词内容,为歌曲表演积累经验。在分角色表演时,教师可视情况协助幼儿进行分组,并适时提醒幼儿如何表演,当幼儿难以投入做出相应的迎客动作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给予支持。幼儿进行对应的动作表演时,教师要积极回应,鼓励幼儿有信心地完成。在幼儿能够自主地完成表演游戏时,教师要及时退出,给幼儿更自由的表现空间。
四、教学评价
1、教育情景的游戏性创设,唤起幼儿学习热情,愉悦歌唱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的情境教学也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了凸显活动趣味性,最初我们精心设计了“在家备茶水→说出我的小客人→我和小客人见面→变成迎接客人游戏”这样一个以“迎客”为主线的富有情趣的完整教学情境。期望孩子们始终置身于迎客的情境中,乐此不疲地玩着唱着。然而实践中可能最后的游戏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形,孩子被游戏的好玩吸引,而远离了老师预设的技能练习、情感体验的本意。
2、最终我围绕着“帮助幼儿不断巩固完善和充分享受歌唱”的目标。
我们重新设置了“让幼儿想象自己飞入图谱,成为歌曲中的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对比原唱听听“我们唱对了没有?”“哪里可以唱的更好听?”,鼓励孩子仔细寻找唱的不太完善的细节,给幼儿提供了“自我觉错、自我纠错”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幼儿自我定向、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