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高伟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一名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深刻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教师的道德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师德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教育观察,以师德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师德,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一、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一)少数教师的奉献精神缺乏
许多教师在最初走上讲台时,都做好了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
但是在岁月大潮的冲刷下,部分教师因为自己收入水平不高和教师职业得不到社
会认可所以没有职业归属感,慢慢地忘却了自己的承诺。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精神,把奉献行为功利化。将奉献看做是一种商品买卖般的等价交换,学校提供给一些好处,就在工作上积极一点,如果学校的好处没有满足心意,那么就不愿奉献。曾在某校有一名老师因为高级职称评审失败就借口身体不适,不宜继续教学为理由向学校申请脱离教学岗位,在学校里面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样的例子说明了该中学应该加强教师的奉献精神。
(二)少数教师的职业态度消极
少数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我提升意识欠缺,自满情绪突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不愿意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对于初中来说足够,不愿意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充电提升自己,对于学校组织的相关教学能力培训活动,若非强制考勤,有的老师则能逃就逃,即使是重要的培训纳入考勤范围,部分老师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地消极应付。另一方面表现为少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不到位。教研活动是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教师对于教研活动不重视、不配合,教研活动开展起来很困难。可见少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是存在问题的。
(三)少数教师的职业良心锈蚀
少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区别对待学生,偏爱优等生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歧视学困生、贫困生和残疾学生。有的教师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态度刁蛮,不在课后帮其辅导功课提学业水平,反倒是在课堂上对其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批改其作业的极端方法,主观的把学困生划出在班级范围之外;有的教师功利思想抬头,对待贫困生态度冷漠,面对贫困生说话趾高气昂,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有的教师对班上同学给残疾生起外号的恶劣行为不加制止,反而和学生一起使用该外号,给残疾学生内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四)少数教师的职业作风散漫
少数教师面对学生行为表现失范。教师的失范行为可表现为三种,第一,少数教师语言失范。虽然学校有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但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教师存在训斥、挖苦学生的行为,面对学生犯错,有的教师不从正面引导教育,反而从贬低学生人格、否定学生前途方面进行个人情感宣泄,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改正缺点,走上正道。第二,少数教师行为失范。有的教师随意向学生兜售课外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偿补课。据学生反映,有的教师在学校刻意不讲有难度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放在补习班,学生如果拒绝报其补习班则无法学习到这部分知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存在迟到、随意出入教室、打接电话、吸烟以及醉酒上课等现象;有的教师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第三,少数教师仪容仪表失范。有的教师长期不修边幅,不注意自己的清洁卫生,导致浑身充满异味,引起学生反感;个别女教师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夏天穿超短裙、吊带装等有悖于教师身份的服装上课,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不良的印象。
二、建立良好师德的对策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觉悟,严于律己
首先,教师应增强奉献精神。敬业奉献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任何行业都是推崇的,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教师行为的最终目的必将落到学生身上。
作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接受教育,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学生是否具与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教师的行为息息相关。如若教师没有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不能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培养学生,那么学生的成长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育人观念,增进自身敬业精神。
其次,教师应提升教师素养水平。教师加强自我约束,提升修养水平的关键在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力量源泉,也是教师行为的基础。教师行为失当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迷失,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教师的心中,让教师从自身的角度不断加强对自我的约束,不断加深自己的修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并且,教师应精进教学能力。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这也是师德最本真的体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自满情绪、教学方法不当等情况,阻碍学生接受知识,形成健全人格。教学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教学态度浮躁,无法潜心研究教育,提升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精进教学过程,使教学更有效率,首先就要克服浮躁情绪,排除杂念聚焦教学。
(二)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安排
教师师德的塑造主要依靠教师的自觉行动,同时也需要有外部的强制性的条件作为教师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加强有利于对教师的行为形成监督与规范,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学校应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制定科学完善的师德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完善评价考核,引导教师积极进取,落实落细师德评价考核机制和惩戒机制。在师德评价考核中,既要重视评价考核的甄别功能、选拔功能,也要看到评价考核的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使教师通过发展性的师德评价考核,不断促进自我师德建设,让自己成为合格的教师。
(三)社会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
师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推进学校师德建设需要从社会层面上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师德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客观上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整个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对待师德的意识水平、依法竞争的观念、敬业爱岗的精神以及社会风气都从一定程度决定了师德建设的效果。所以应当营造出有利于师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让教师职业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增加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为师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土壤,将教师的师德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楷模,社会要创设条件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进度以及鲜活案例,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其次,应落实薪酬政策,保证教师社会地位,解决教师在住房、婚姻、培养子女和赡养父母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让教师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教育事业。在进行师德建设时,不仅要大力宣传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鼓励教师无私奉献,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着眼于教师的切身利益,保障教师的生活水平。只有心系教师,时刻做到关爱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增加教师的获得感,才能让教师发自肺腑的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让教师将饱满的热情倾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也是推进师德建设的物质前提。
参考文献
[1]桑建军.关于基础教育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农家参谋,2019(09):134.
[2]魏馨. 乡村小学师德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3]方艳. 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谢慧敏. 坚持立德树人 回归教育初心[A].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厚植弘扬师德风尚 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成果汇编(2019)[C].: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9:3.
[5]臧雷.基础教育师德建设内涵、着力点与方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0):1-5.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 王爽
出生日期:1996.5 ? ?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 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