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索朗卓嘎
[导读] 职业能力从涵盖意义上来讲,其实取决于学生的心里特性。
        索朗卓嘎
        西藏 山南市 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856000
        摘要:职业能力从涵盖意义上来讲,其实取决于学生的心里特性。如果一个学生有能够影响到其工作的效率和对于工作是否敬业的心理活动,就可以说明,这名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实现以中职为起点的、各级教育的有机衔接,然后通过建立相关的教学制度,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使学生们快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保证其在毕业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本文从“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增强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职业能力”的课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现代教育背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能力培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研究还停留在多年前的传统模式下,不能够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色,同时,囿于根深蒂固的“职业学校学生学技能、只要专业课学好了文化课无所谓”的传统观念,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一直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除此之外,大部分的院校教师及学生对于“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以至于始终没有一个高效的有关“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鉴于此,院校必须深入研究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发挥以“藏语文”学习为例的公共基础课在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达到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1]。
一、正确认知基础课建设重要性,激发建章立制责任意识
        从教育层次来讲,基于“藏语文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包含的元素多且复杂,对于其专业知识的获取、所掌握的技术以及社会交际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也代表着以“技术掌握能力和实社交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当前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过于忽视,同时,“课时分配不均、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思维让公共基础课程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被边缘化的后果,进而降低了院校藏语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日渐重视,院校必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层次性培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轮廓,并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大力规范“藏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实施,通过学习藏语文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藏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概况,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西藏,了解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然后,学校要经过真实的调研和分析,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整理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区分为教学需要的课程门类,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素养课程合理布局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并抓住互联网资源及时性、交互性特点,搭建网络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藏语文知识的自主性;还可以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或已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到校任教,将其实践的成果带入课堂中,使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管理以及评价都能够有章可依,也为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西藏的工作岗位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2]。
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之间的建设融合
        教师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探寻最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最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促进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之间的建设融合,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化学习路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教师要增强自身对课程的综合把握能力,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既能兼顾基础,又能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将藏语文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以及拓展模块这三部分内容[3]。其中,基础模块是一个职业人工作的基础,旨在为学生提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可引导职业人对专业方面的方向;职业模块则是专业必需的藏语文知识,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时候,要通过一些手段来调动课堂积极性,比如适当选择一些带有产出任务的话题和输入材料,在培养学生藏文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拓展模块则可有效提升学生对藏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可结合当前西工作环境的实际需求进行开放式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正,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内容可以与他们对应的岗位相融合,使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教师可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理论、技术、素养作为其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如慕课,云课堂等网络课堂资源,拓宽学生眼界[4]。同时,教师要善于引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丰富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实地训练来进行,或者将课堂设在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实践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和素质教育渠道,多多开展身临其境的职场教育,以西藏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对课程计划、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学习目标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最终实现藏语文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来说势在必行。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回归学习和学生本身,注重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并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方向为出发点,使学习领域的确定与职业工作达到无缝对接,让院校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藏文基础,及时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早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用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丽.论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6,(3):94-96,97.
[2]綦雁.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以职场口才课程为例[J].天工,2019,(10):54.
[3]刘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蚕业,2017,51(7):76.
[4]李莉华.浅析如何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J].科学与财富,2015,(10):581-582.

作者信息:索朗卓嘎,女,藏族,1983.4.7;藏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