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让孩子更乐意扮好自己的角色 ——浅谈学生课间活动区块化管理方案之益处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周增科
[导读] 本文细谈了笔者在于课间活动场所的区块化界定方面的研究原因、经过以及本方案在于班级管理方面的益处
        周增科
        诸暨市大唐街道大唐初级中学   浙江 绍兴   311801
        内容摘要:本文细谈了笔者在于课间活动场所的区块化界定方面的研究原因、经过以及本方案在于班级管理方面的益处。笔者在该研究中通过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将班级的活动场所划分为三大区块,并以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学生进行管理,保障了“乐学者”和“顽皮者”双方的权利,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建设,也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
关键词:德育;课间活动;区块化;民主
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的个人素养抑或是道德品行,在于目前“以教育为主,德育为辅”的现状下,是会时常为老师们所忽视的一个小问题,但其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而言却是极为重要的,先哲柏拉图也曾说过:“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亦即我们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教育,除却让他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得使他们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人。
        而这一点,也恰是笔者眼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毕竟那些空有知识和技能,却不能维护公共秩序的人,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而言并非好事,故而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代入了大量的德育量化考核机制,以期养成学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所,做正确的事情”的素养,并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后,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对于优秀公民的要求。
二、传统的课间活动管理模式之利弊:
        笔者相信,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乐学者”因受到“顽皮者”的“骚扰”,而打向班主任“小报告”的情况是会经常性的出现的,而且这也必然是班主任们日常工作之一,且班主任们对于此也没有特别可行的措施,因为我们所恪守的传统的课间管理活动模式几乎一直都局限为以下两种:
1.立竿见影但不长效的“一言堂”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们通常会以处罚“顽皮者”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教育,但其效果通常也是立竿见影但不长效的,因为学生之所以会在遭到惩罚后变得听话乖巧,只是因为他们对班主任心怀畏惧,所以,该模式最终导致的通常是学生的“健忘”,他们通常会在接受了“教育”后不久,又原形毕露,而其效用也会随着学生的年龄渐长而渐差。


2.严抓“时间节点”的“苦行僧”模式:
        当然,除“一言堂”模式外,也有部分老前辈会以严抓“时间节点”的形式,强制要求学生在课间活动时进行教室内的安静自习。但这样的模式,亦有其弊端,即教师的强行管束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他们在面对老师时,静若处子;在老师外出时,动若疯兔,而它也只是简单地压制了学生的天性,强行地束缚了他们往外跑的欲望而已。
三、“学生课间活动区块化管理方案”的提出及施行措施:
1.方案提出:
        在笔者看来,“一言堂”模式和严抓“时间节点”的模式都不值得提倡,因为其中所透露出来的还是“人治”理念,它本身便有悖于社会希望教育为它提供优秀公民的初衷,故而,在“学生课间活动区块化管理方案”的提出阶段,笔者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在和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的基础后,将班级的活动区域划分为“教室内安静自习区”、“教室外交流讨论区”和“教室外娱乐活动区”三块,既确保了“乐学者”们享受安静的学习空间的权利,也保障了“顽皮者”们希冀获得一定游戏场所的诉求。
2.方案施行措施:
        在本方案中,笔者对于“教室内安静自习区”的管理是比较严苛的,在制定了《大唐镇中2017级  班级纪律情况纠察表》前提下,以民主选举为基础,选出学生自认的尽职、尽责的同学进行教室内的课间纪律管理,不允许“顽皮者”在教室内大声喧哗和打闹;但是,我们并不禁止他们在教室外嬉戏,当然,针对于教室外的活动场所,我们也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把它分成了两个区域,即“教室外交流讨论区”和“教室外娱乐活动区”,其中“教室外交流讨论区”设置在正对教室的外面,学生可以在那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教室外娱乐活动区”则设置在离教室稍远学校连廊处,在那里“顽皮者”可以进行合理的休息并一定的游戏。
四、方案实施成效及其所附带之蝴蝶效应:
        而后其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却是出乎了我们的预判的,因为笔者没有想到,当时的一个并不成熟的想法在施行以后,竟然成为了我们在于班级德育工作方面的一把利器,学生在初始的阶段还是会自觉地分为三个部分的,即在教室内安静地自习的学生、在教室外讨论交流的学生以及在教室外进行娱乐活动的学生,但是,随着时间日长,渐渐地那部分在“教室外进行娱乐活动的学生”所属的方阵变得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在了笔者的眼中,他们慢慢地融入到了“乐学者”的行列中去了。
        而基于此,笔者也开始相信,我们的学生虽然并不是好的制度的制定者,但却绝对是能够成为好的制度的执行者的,他们之所以没能够做到我们所希冀他们做到的那种理想的程度,也仅是由于我们并没有明确地告知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事情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该在什么时候做”罢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