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周小勇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奠定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
        周小勇
        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王家庄街道小诸城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奠定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掌握速度和有效复习总结环节具有促进效果,也为学生日后端正学习态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差异和认知层面的多样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多角度切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特点,从设计学习计划、规范听课态度、完成课堂笔记、总结复习知识一整套流程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在长期训练中通过反复重复形成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发展特点;培养途径
导语:小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后天的模仿,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在课程中通过反复记忆刺激增强学生理解内化能力,结合多样的课堂环节设计,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系统化程序。同时由于小学生在习惯养成中需要他人监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榜样的设立,在课程中通过多元化引导和评测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记录,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针对性优化设计。真正实现小学生学习习惯内化到日常行为,为其日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发展特点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种后天刺激的行为,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带动学生模仿意识,在反复重复和印象加深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逐渐渗透到学生日常听课、学习总结环节。基于小学生心理攀比性,在班级营造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风气,对于其他学生竞争学习、维护班级浓郁的学习氛围具有促进效果,同时基于模仿和重复为前提的学习习惯养成,能对小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情感稳固性的基础。对于其他课程的习惯养成,学生能够根据之前模仿重复所得的经验化意识,应用到相似的学习环境,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思维和不良习惯。
二、运用多元方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计划意识,培养有序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开展学习前科学的规划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善有秩序的学习能力具有显著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计划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计课程目标,让学生对照不同课程环节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目标阶段化拆分,从概念上让学生理解努力学习对于提高课程效率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探讨主题,让学生罗列主题内容和结果的计划表,并在讨论环节中进行阶段化目标的拆分和实现。在实践应用中强化学生,运用合理计划,提高讨论效率的意识。
        针对小学生兴趣广泛、学习自制力差且动机不强的现实,老师可以在班级形成课程学习计划表,让学生针对阶段学科成绩确定后续学习计划。如针对某一学科,学生希望通过哪些努力提高某方面的进步做成表格后粘贴的班级学习展板上,并让学生通过每天打卡的方式认真履行计划。对于实现目标计划中的同学教师给予激励性的鼓励。在科学计划的指引下,学生收获学业进步等成就感对于形成正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将计划学习习惯纳入学习方法中。

结合阶段化的计划训练目标,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同学完成度选择习惯养成之心,让学生在榜样带动下开展有序的目标规划学习。
        2.规范课堂秩序,培养规则意识
        小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时需要有完善的课堂秩序观念,这样在课程中才能通过遵守班级秩序,对他人学习环境不造成影响,同时自身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下提高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仍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秩序的维持,才能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针对规范课堂秩序的观念,教师需要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在课程中养成学生的基本规范:保持安静,不讨论与学科无关的内容,回答问题需要举手,不随意打断同学或老师的发言。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程秩序,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纪律委员发挥课堂秩序辅助维持者的效果,在课程中通过手势或表情,提醒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当学生不举手发言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考虑,如果其他同学都随意站起发言,班级一定会乱成一锅粥,也妨碍其他同学倾听答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提醒效果,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自主参与维护课堂秩序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秩序维护的参与者和履行者,
3.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的增加,学习科目的难度逐渐加深,有效开展复习环节,认真完成教师物布置的课程复习作业,对于巩固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知识框架具有重要效果。许多小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缺乏对知识归纳总结的复习效果,致使不同学生因为复习能力的差异而形成考试结果的不同。为了培养学生完整的复习方法,教师可以在布置完作业后为学生留下课堂学习知识框架,让学生主动在完成作业前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补充知识框架内容并写下课程中记忆最深刻的知识点,形成作业前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在理解和复习基础上进行重复的过程,随着课程学习内容的增加,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复习内化,很容易被抛到九霄云外。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教师也可以联系家长,通过家长辅助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应到课程所用的知识点,体现出对课堂内容巩固加深的效果。之后在家长开展作业检查时对学生课程掌握空白和不足进行记录,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记录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及时复习,通过教师复习流程的印象加深学生能意识到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并模仿教师的复习途径,完善个人学习习惯。
结语:小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目的都存在不成熟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服务后续学习教师需要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通过模仿和强化的课程环节,让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对个人目标实现规范化,提高学习效率的促进效果,针对不同习惯的养成,教师需要采取不同学习引导,结合学生监督家长辅助的途径,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延伸到课程教学和课后复习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秀娟.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科数导刊,2008 8(1):78
[21李仲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基础信息研2003.72):46.
[3]梁字,袁俊.浅谈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大众科技20():142-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