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军民融合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朱金才
[导读]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的主要载体
        朱金才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省 漳州市 63105
        摘要: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的主要载体,这是党中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重大部署。但在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要想真正做到军民融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国防意识,并开展相关的军事理论课程,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学的目标。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军民融合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高校;国防教育;发展;途径
        前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从军民结合转向军民融合的政策,还将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来说,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能使其自身更具备竞争力。因为军民融合的战略是促进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要想在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时将军民融合的战略思维融入其中,就要充分认识军民融合的科学意义,在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同时,改变观念,并整合中央和地方、军队和高校之间的辩证法关系,创新综合课程的各个方面。对高校来说,它开创了国防教育的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找出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的资源,提出解决的策略,探索高校国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
        1.分析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教育基本含义
        按照我国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中的规定,我国人民参与到国防教育中是全体社会的责任和职责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从军民结合逐渐向军民融合过渡。在此背景下,在高校中所开展的国防教育还是法律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开展也是落实相关的规定。不仅高校学生对国防安全的了解,还提高了其政治素养。另外,当今社会尽管趋于和平,但强权主义和不平等待遇仍然存在,有很多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企图利用互联网操控学生的思想,分裂我们的国家。因此,作为国家的保卫者,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有责任捍卫我国领土的完整,为高校的国防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总而言之,高校国防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后备人才,以及增强国防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高素质人员,既是国家整合战略的资源,又是建设国防的中坚力量。处于和平年代,高校学生是国家各项职位的人才,当处于战争时,高校学生又会作为科技的主宰者守护自己的国家。基于此,加强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
        2.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高校中,完善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开展日常教学的理论教师,在此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兼职的军队干部。另一方面,当高校毕业生完成学业后,推选出一批优秀毕业生留校任职。但是受一系列原因的影响,造成军事上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更不能满足国防课程教学的需求。这些因素有经历、专业以及学历等。当然不都是教师这样进行课程,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但学校对此并不重视,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明显。针对国防教育发展的现状,高校就要对教育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完善是师资力量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培育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增强国防意识[2]。
        3.军民融合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3.1国防教育需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是优秀的人格。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父母都比较宠爱,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而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我国文明的中流砥柱,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国防教育中,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团结一心的精神,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质。以上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例如,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警示贤文》中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弃疾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当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时,应从实际出发,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促进高校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
        3.2国防教育应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上,我国人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在艰苦环境中成功抵御外来侵略,给予我国国防教育很多经验。这些都是在发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国防教育恰恰是发动教育的前提条件。
        例如,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件”,在日本人步步紧逼的危急关头,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了联合抗日的政策。将学生、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汇聚成革命的统一战线,最终促进了全国抗战的形成。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共产党提出了教育抗战服务,通过街头的演讲、书刊报纸、发传单等方式使人民群众深刻意识到抗战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参与到抗战中去。
        除此之外,在当时危急时刻,学校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地方。军事课程和军事训练不仅在军事院校开展,普通的学校也需要开展这些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观念。所以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共产党在当时将爱国主义作为核心,民族精神作为支持,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有政治素养的高尚人才,这些模范人物指引着国家的前进,最终为我国抗战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是共产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对国防教育的宝贵财富。作为后辈,我们应该传承下来。
        从抗日战争时期着手,中国共产党利用政治宣传,从人民出发,使其认识到团结一致抵御外侵的重要性,进而为打倒日本侵略者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防不需要动员,但高校学生对热点的关注也是对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保障。


        3.3国防教育的内容需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国防形势
        从当前世界的发展来看,尽管目前处于和平年代,但由于国际变化的多样性,谁也不敢保证未来会发生什么。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例如,南海、硬度边境、钓鱼岛等一些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国防安全。因此,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高校中,教师可以借此为出发点,以当前国防热点为基础,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从南海问题入手,讲一讲我国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这事关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什么南海问题有多个国家参与其中,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各个国家采取了哪些对策,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教师都可以在国防教育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其感受到国防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想一想对策,作为高校学生如何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3]。
        3.4国防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新技术
        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可以加入多媒体技术,该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优点是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其次还有操作简单的特点,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地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这种图文并茂的技术手段使高校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有利于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移动多媒体终端比固定的多媒体设备优势更加明显,它具有及时性,比如微博、微信、QQ等软件可以迅速地浏览信息。正是这些新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防教育的教学和开展进一步便利化。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下载,以PPT幻灯片,或者课件的方式对学生讲解,学生通过简单明了的学习,提高了其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效果,促进眼界的开阔。
        在宣讲的环节,众所周知,所谓的高校国防教育,最脱离不开的就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而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不仅可以宣传国防的信息,还能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利用这一点,将思想政治和国防教育相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还提高了国防教育的质量。
        3.5适合青年学生需求,创新高校国防教育
        在这个方面要根据高校的校情综合诊断创新办学的思路,坚持以军校为题材,在办学的模式中,使国防教育进课堂,比如在操场上开展军事训练。针对国防教育的方法,要适应青年学生的需要,创新高校国防教育,推进国防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使其构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利于形成鲜明的国防教育特色。
        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办学时,要根据军校的办学的特点,努力打造师生接受军事文化的熏陶的教育场,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可以让雕塑树立军魂、让墙壁变成教材、让展馆变成基地、让学校变成军营,这样就能够构建高校的军事制度文化。此外,当完成根据规定开展的教学课程目标以后,还可以构建符合国防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其表现在丰富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此背景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4]。
        要想建立适合青年学生的高校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方面有着独特的要求。因此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在采用的方法中主要是外聘专职军事教官,对学校的军事基地进行构建,培养适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开展好国防教育课程的研究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构建好学校的军校师资文化。同时为了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还需要采用和外校多交流学习的机会,要在学校多举办关于国防的实践活动,邀请各地区的学生来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以此促进对外交流根基。
        除此之外,要想形成国防特色为品牌的特色办学之路,就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研究,要研究好国防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采用创新的方法使校园文化和军队文化相融合,促成德育教育和军事教育相融合,以及学校文化教育和国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构建在素质教育中能体现出国防教育的课程。同时还需要把这样的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构建成为四大课程体系,实现国防教育课堂的三理念,这三个理念就是赏识、多元、立人。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发出具有实际性和综合性的系列特色校本教材。这样就能够创新性的开发出很多国防教育性质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就包括了国防心理健康课程、国防教育实践课程、国防教育技能课程和国防教育知识课程。有利于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是一种创新,促进了新课改的实践,为学校立德树人探索出新的路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作为国防教育的主体,要想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创新发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在进行国防教育时,不仅需要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而且还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国防形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而促进国防教育的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许昌斌,符兴干,钟清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09):117-119.
        [2]程春.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模型构建与国防教育的实践着力——基于现代国防和现代教育的双重牵引[J].中国电化教育,2020(07):84-90+103.
        [3]张文梁,黎海楠.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68-70.
        [4]张薇妹,彭荣础.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02):23-27.
        [5]陈楚瑞,廖金宝.政府、基地与高校“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20,41(03):49-53.
        作者简介:
        朱金才(1964.12--),男,汉族,?河北省人,军事学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军事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