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精神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潘先红
[导读] 纵观整个近代史,最为耀眼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潘先红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盐城 224000
        纵观整个近代史,最为耀眼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本课主要教授内容是长征的原因、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及胜利的意义。虽然长征已过近百年,但那用无数鲜血和生命铸成的长征精神是本节课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关键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长征的路线为线索,引入毛泽东诗词,带领学生“重走”长征,并利用史料客观分析史实,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最终实现历史学科之育人目标。
         一、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材料1:(1931年夏)“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材料2:(1934 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读词(注意词创作的历史时间)并结合课本理解词叙述的史实。教师通过配乐,引领学生朗读材料1,得出其叙述了红军在歼敌(粉碎前四次反“围剿”)之后,“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胜利场景。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他通过深入调查,在了解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制定了正确的反“围剿”方针,即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据此,让学生感受伟人实事求是的精神。而材料2写作基调没有前首词感情高昂。此时“左”倾错误笼罩着我党,博古、李德等取代了毛泽东,实际上取得了最高军事指挥权。他们没有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制定了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中央苏区形势变得十分危急。材料2正写于长征前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满怀信心,发出了中国红色革命将会“更加郁郁葱葱”的呐喊。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可信的史料能帮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贯穿整个长征,最能诠释长征的开始、进行与胜利,所以引用他的诗词最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拉近学生与长征的距离。


        (一)“重走”长征
        材料3:(1934 年至 1935 年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创作于红军在遭受损失惨重的湘江战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感悟诗人笔下残酷的战争。短短十六个字不仅写出了战事的紧张与危急,更展现了红军将士艰难困境之中昂扬的革命斗志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材料4:(1935年2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通过展示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说明面对十分不利的战况,红军上下广大将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强烈要求纠正我党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因此引导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十分必要的。《忆秦娥?娄山关》写出了毛泽东和红军重拾信心,审时度势,部署新的战略。这次会议之后,敌我的斗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红军一度甩开敌人的追剿步伐,成功“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段史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二)颂“长征精神”
        材料5:(1935 年 10 月)“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935 年 10 月,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险境,终于会师于甘肃会宁,迎来长征的胜利。著名的《七律·长征》由此而作。它既印证了红军长征的史实,又歌颂了红军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乐观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也是长征精神的高度凝结,学习、传承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设计反思
        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纵观相关教学设计,大部分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史料基本上大同小异。我寻求的创新点是如何以新的教学视角来整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提到长征,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所以,我以此为契入点,通过毛泽东在长征不同时期写下的诗词,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通过毛泽东笔下的“物、事、人、非”,让学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
        本节课实施的难点在于,学生要能读懂毛泽东的诗词,进而才能发挥其解释历史的作用。这需要学生课前花费一定的时间搜集各种史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课业繁重的初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做到。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业务能力,高超地将毛泽东诗词运用到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