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   作者:杨海英
[导读] 基于北京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调查结果,
        杨海英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基于北京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情特点,信息化教学中的误区,搭建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基础框架,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效率、效用和效益,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院校 学习共同体

一、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课题组选取了北京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教授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一线教师,通过问卷星开展匿名问卷调查并辅以师生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础数据
1.信息化教学环节集中在课前预习资源推送、课堂活动和课中资源推动环节。
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有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但是相对来说,课中环节使用的频率较高,而课后教学分析使用的比例较低,不到三分之一。
2.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多样化,以课件、视频、图片为主。
    教师使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多样化,涵盖了课件、视频、图片、动画、在线题库、在线案例库等,排在前三的分别为课件(100%)、视频(92.86%)、图片(85.71%),这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课程特点也相符合,调查中,大部分老师所授的课程为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或纯实训课。
3.信息化教学资源来源类型自主制作与外部资源并驾齐驱。
根据调查结果,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中,课件大都由教师自主制作(85.71%),而对于制作较为复杂的视频或图片自主制作的比例则相对较低(35.71%),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通过百度、其他在线平台等下载。
4.信息化教学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信息化教学可以更有效的讲解重难点,实施课堂管理,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则具有双面性,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碎片化,也会造成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并有21.43%的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师工作量,此比例要高于减少教师工作量的比例(7.14%)。
5.学生偏好的信息化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课前预习和课中教学两个环节。
学生偏好的信息化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课前预习资源推送(56.86%)、课堂活动(47.06%)、课中资源推送(45.1%)。
6.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有趣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较高。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评价较高的部分主要为课堂更有趣(64.71%)、教学资源更丰富、更加生动形象(64.71%)、有助于自主学习(47.06%)、让学生更轻松了(43.14%),但是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31.37%)提出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内容缺少系统性,课上感觉听懂了,课下容易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信息化教学可以充分满足、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为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破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难题,例如那些具备“进不去、看不见、难再现、多污染、高危险、高消耗、低效率”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被大力推广使用的原因所在。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信息化教学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是如果使用和设计不当,一方面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例如教师工作量和学生任务量增加、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等。
对照“有趣、有效、有用”的“三有”课堂标准,当前调查数据反应出来的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学生看起来“坐得住”了、部分“听得进”了、但是不一定“学得好”了。
1.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对比教师使用的信息化教学环节和学生偏好的信息化教学环节,课前资源推送环节都排在了首位。从对师生的访谈中也得出,课前推送资源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期待、有准备,为之后的课堂教学环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互动式学习、多样化资源组合是提高课堂有趣性和有效性重要手段。
教师在课中教学时常用的手段有课中测试、资源推送、提问等,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图片、视频等多种组合,而学生也对教师的这些活动给予了积极回应,觉得课堂更加丰富有趣,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3.科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有用”的重要保障
虽然信息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还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细究原因,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关注课堂的有趣性,为此向学生推送了大量丰富的资源组合,采取了抢答、摇一摇等活跃课堂的手段,也就是说过于关注课堂本身的实际氛围,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效果。而过度的资源使用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让学生学习兴趣曲线成递减趋势,觉得是一种学习负担。
4.信息化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优化。
根据调查结果,85.71%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可以更好的实施课堂管理,42.86%的教师认为信息化让教学更加科学有效,但是只有23.53%的学生认为信息化让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同步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开展的问卷调查也显示,有些学校还未实现各类数据库的共享,已经实现数据共享的存在数据重复收集和录入的问题。而也只有28.57%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课后数据分析,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数据分析结果过于简单表层,虽然呈现出来较多看起来丰富多样的图表,但是实用性较低,还有就是数据分析的结果形式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求提交的格式有差异,为此教师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或数据重新分析等工作。为此信息化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优化,既包括功能的升级完善,还要关注功能的实用性、便捷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构建
(一)高职院校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活学活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存在以下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拓展依赖于教师的督促和管理,整体而言,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对于抽象理论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学生属于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无论是知识空间还是人际关系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但是我们面对的外部知识以指数曲线来膨胀,人的认知能力却有限,人类的学习能力、大脑存储能量以及学习时间跟膨胀的知识总量之间落差越来越大,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虽然乐于通过信息化技术接收知识,排斥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式教法,但还是仍然依赖传统教学模式来对知识进行梳理,正如之前调研结果所显示的,信息化教学上课看似学得热闹,但是课后却忘得快。
基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发展,高职院校的授课内容中,实践教学内容比例占了一半以上,这就对实训场地、实训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职师资队伍大都为从院校到院校,即毕业后就从事专业教学,虽然有些教师可能在上学期间或履职初期有短期的企业实践,但都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职业岗位工作经验,而且专业课教师大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专业,所以也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理论研究的系统学习等问题。
(二)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习共同体概念提出以来,学习共同体还被广泛应用于学校之外的各类学习组织。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也证明了学习共同体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组织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其“共同愿景”、“归属感”、“协助共享”等核心社会学特征仍是万变中的不变。
学习共同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者群体,而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生态环境,其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者、共同的实践活动、共同的话语、共同的工具资源以及周围的学习成员和环境等。就高职院校的学习共同体而言,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学生管理者、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校管理规定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还包括为教学提供外部支持的各类组织和供应商。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之所以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探讨学习共同体,一方面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场域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合作与创新共享,与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民主性、互动性、共享性内涵一致,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构建高职院校的学习共同体,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当然,这里提到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不是对原有教学的完全推翻,而是对原有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冲击”势在必行,当前高职院校已经主动去拥抱信息化,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既有观念上的理解偏差,也有践行中的偏离。为此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既要遵循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结合院校特点。
1.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手段或形式不是目的,信息化不等于网络化。
首先,院校各部门要统一认识,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能用各种花里胡哨的手段或形式来混淆教育的本质或教学目的。
其次,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信息化教学或是教学信息化都不是简单的网络化,即不是纯粹利用网络手段或者是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形式传输给学生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调查中有不少学生反应信息化教学增加了学习负担。因为普遍存在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大量的向学生发送教学资源,教师或教学管理者认为传输的资源越多越丰富,信息化教学程度就越高的误区。
2.学习共同体各要素之间应当相互赋能。
如果学习共同体各方都达成了共识,加上合理的制度设计,各要素之间应当相互赋能,并可形成良性循环。为了让学习共同体真正发挥作用,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系统开放性。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已经突破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的时空,由课堂发生型向时空自主型转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之外进行互动交流。为此在学业评价、教学评价、技术支持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例如,除了学生在学校课堂的学习,学生课后的线上学习、参与的校外实践活动等也可作为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对于教师应当提交的教学资源不限定于自行制作和开发类别,其他平台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二是整合一致性与共同成长。学习共同体的组成要素包括校内教学活动系统(教研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办公管理活动系统(人员管理、资产管理、通讯管理、后勤管理等)和校外支持系统(信息化技术支持(如云服务、云存储、信息资源数据服务、开发互通、运维支撑平台等)、外部组织(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这里列出的是较常规的构成要素,当然除了这些要素,基于系统的开发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需要还会有更多的要素加入。内部要素之间、外部要素之间、内外要素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同时要强调的是,院校的学习共同体不能只包括教师和学生。当前对于院校学习共同体的研究重点大都放在了教师和学生身上,将教学手段和课堂管理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重点,而忽略了其他要素。
学习共同体内各要素之间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但共同体内的各成员也应该能得到共同的成长。例如,在前述的调查中,教师对平台数据的分析利用率不高,既有数据结果与学校需要提交的要求不一致,也有数据本身不实用等原因。这就需要各方进行协调优化,使用方使用起来更高效,而提供方在满足使用方要求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3.学习共同体发展具有阶段化,形式可以多样化。
在本次调查中,不同院校信息化程度不一样,教师使用的平台也有所不同,为此对于基础设施、教务管理、教学活动、个性化等要求和需求也不一样。同一院校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中,为此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和发展目标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结语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集中于北京高职院校,样本数量较少,调查的内容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辅以师生访谈,当前高校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也处于初步探索中,为此本次研究侧重于框架分析,基于调查结果,为院校的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以期能让构建更为高职院校的学习共同体,高质量的实现“三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久仁. 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J].当代教育论坛,2019(6):89-97.
[2]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3]阮显政.浅议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特征及意义[J].高教学刊,2017(5):193-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