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嘉文
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烙饼问题”是数学广角里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饼最优方案的探究过程。以烙2张、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圆片代替饼,并让学生以双手为教具,体会烙饼的过程,经历了从演绎——例举——观察——优化——归纳的过程。
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一、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线索一步步深入解决问题
对于探究3张饼的最佳烙法的处理,从情境中的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出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在几次试教的过程中,由于对第一、二张饼的最优烙法没有过多的深入,所以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在以记录表形式记录时就出现了问题,问题来源于对讨论获得的最优方案与记录表相结合时的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在正式上课时,我对第一、二张饼的最优烙法有了更多的深入,都与记录表相结合,这样在填写记录表时学生几乎没有发生错误,试教中出现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这里的环节安排上不太合理,当时学生想到的方法有2种,在分享了这2种方法后,我当时安排的是评价记录表的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关注点,这时学生的关注点是:这2种方案中哪一种最优,为什么这一种最优?其实在这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去分析这2种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每次总烙( 2 )张饼,别让锅( 有空余 ),这样应该最省时间。
而评价记录表的环节可以放在引出烙饼的2种方法(顺序烙、轮换烙)这一块会更合理,在评价记录表之后,学生对记录表的理解更加深入,那么在观察2张记录表的烙饼顺序时更能发现2种方法的特点。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关注点
一个班里总会有一部分被称为差生的同学,他们在作业方面很受关注,但是在课堂上他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这节课我对他们关注的确不太够,在这几个地方是可以改进的:在出示主题图发现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里可以点一点,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直白,有学生可能会不清楚问题是想让他们干什么,在这里可以追问一句:“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妈妈烙饼用的时间最省了,我们就能很快吃上饼了。在学生讨论或练习以后,应该让学生以举手或者其他任何方式来明确他们所选用的方法是哪一种、正确的有哪些,从而明确有哪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这几种方法在全班学生中的应用率如何。
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理解、练习
以一张饼、二张饼、三张饼为铺垫,去探究四张饼、五张饼、六张饼、七张饼,在试教时这一环节的每种情况都是通过自主探究、优劣对比得到最有烙法,但是时间实在不够,所以在正式上课时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是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又该怎么烙?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小组讨论探究,原本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规律,但是实际上这个规律在只有一、二、三张饼的基础上比较难生成,学生在探究四张饼时就有选择轮换烙这种方法的,所以这四种情况讨论下来时间仍旧不够,多数小组只研究倒四、五张饼两种情况。这时候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每一小组选择两种情况进行探究,然后分享烙法之后再去发现规律,这样在时间的分配上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数学广角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但因为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所以学起来比较难。所以在课堂上要更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关注点,关注他们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