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8月22期   作者:卜祥钰
[导读]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区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卜祥钰
        23082219901222733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6
        摘要: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区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此种现象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因水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现阶段,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体现为居民缺乏水环境保护意识、水污染集中处理不到位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此类问题,水环境治理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要根据水环境治理实际情况,构建污染防治体系,明确治理标准,完善水环境治理方案,以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立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
        引言
        目前,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农村水环境污染呈现出污染物种类多、污染范围广、保护与治理难度大等现状。对此,推进污水综合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关键所在,因地制宜加大农村水环境保护力度,适度处理污水,对于改善农村水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1.1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推动力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起环境问题,重工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出现,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基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发展经济是十分必要的。对农村水环境加大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村提供绿色安全的蔬菜、粮食与牲畜产品,保障人们食品安全。
        1.2 利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其要求农村建立生态化且适宜居住的环境。因而,治理农村水环境,利于为人们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保障居民生活安全与健康。治理农村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1.3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当前,小康社会建设中农村是关键,其中农村环境问题更是难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都将会为城市建设埋下隐患,扩大城乡差距加剧矛盾。所以小康社会建设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全面体现广大人民自身利益,将科学发展观基础要求落实到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此外,农村环境治理中,树立良好生态文明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策略
        2.1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水环境保护
        参与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主体主要有农民、村委会、企业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多元主体保护水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有效合作。第一,地方政府要加强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建立法制化水环境保护体系。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公共资源管理者,政府是管理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要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提高绩效等方面妥善解决水环境保护问题。第二,企业要加强规划,科学安排布局,针对污染物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而且政府要将这些策略与调整乡镇企业的区域布局、产业结构等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综合保护。第三,村委会是保护农村水环境的执行者、反馈者,还是企业整治污染的监督者,可利用选票、监督等手段参与水环境保护。第四,农民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多元主体主动合作,建立奖惩机制,奖励促进农村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组织、个人,惩罚破坏水环境的组织、个人。
        2.2 拓展工作途径,控制水环境污染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对农作物病虫害采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统防统治;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对精准施肥技术、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加快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等规范、标准的完善,明确环境保护要求;在敏感区域、大中型灌区要借助现有沟、塘等强化水生植物群落配置,配备透水坝、格栅等,打造生态沟渠和污水净化塘,蓄积地表径流,净化农田排水。其次,鼓励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在重点流域划好限制养殖区,对有条件的渔业企业要鼓励其实施集约化养殖;推进水产养殖池塘、养殖网箱等的标准化改造,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强化养殖投入品管理,根据法律规范限制化学药品的使用。再次,加强对水环境的治理以及就地生物修复,基于生态工程学、生态平衡学、物质循环等原理、技术和方法,防止河道水环境继续恶化,让受损生态系统尽快回复到初始状态。可以在农村建造人工湿地、生态堤岸、生态河道等,结合植物和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态廊道、河外湿地修复和河内生态修复等,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恢复其本来面貌,发挥自然界的净化功能,治理受污染的水环境,持续改善水质。
        2.3实行网络治理,完善水环境系统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中,传统由权力支配资源的模式逐渐转变为由信息支配,在构建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时,应在各合作主体之间构建水环境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及时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多元主体的协作力度[6]。具体可依托信息网络建立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实行数字化联结,促进信息实时互动。政府在其中扮演系统管理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及时收集、整理各方传递的信息,促进交流合作;村委会、乡镇企业、养殖户、农民等向系统及时反馈需求;服务商则及时向系统传递水环境治理成效;社会其他公益组织向系统传递自己的治污理念、技术以及所搜集的数据等。由此实现信息共享,增进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稳定合作关系,提高系统运作效率,进而提升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效果。
        2.4完善监督体系
        完善监督体系应是完善社会力量的监督。即农村水环境情况应当按照季度或者月份进行水质量监测,并且向全体村民进行公开,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可以邀请新闻媒体和当地有影响力的群众和人大代表等作为抽检人对所有水量监测报告提出质询和监督。还可以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如何解决当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和发现当地水环境污染问题并及时上报查证属实的可以予以一定的奖励。当前鼓励全民参与到农村水环境的保护活动中,形成由政府牵头,群众积极参与的氛围。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引入互联网的帮助来推动乡村地区的水环境建设,即在涉及水环境的各个主体间以互联网为联通之桥梁,在政府、民众、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有效快捷的沟通平台,在平台的帮助下延展了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能够提高各个主体对于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效率,而政府在通过互联网水环境保护中始终应当作为一个服务者和被监督者,不仅是参与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更是要从这个水环境保护平台中寻找到治理本地区水环境的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们喝上放心的水,企业用上卫生的水,更好的建设富强美丽的新农村。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水污染问题是尤为突出的,其对农民用水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约束着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实际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当前农村水域污水治理中,要根据水环境治理措施、污水排放控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有效治理水域污染,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贺翔.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2019(24):41.
[2]吴国光.关于农村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的思考与建议[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06):98.
[3]普合栓,李云双.防治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对策及重要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107.
[4]韩东芳.农村水环境污染原因与对策研究[J].居业,2019(10):126+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