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及绿化养护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8月22期   作者:付开华
[导读] 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技术能够提升工程建设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
        付开华
        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昭通管理处昭阳分处 657000
        摘要: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技术能够提升工程建设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是一种能有效改善裸露坡面的生态护坡方式。边坡绿化植被的种植和养护,不仅有利于保护路堑稳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路景观效果、保证行车人员的行车安全,还有利于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被的种植及养护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时期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及绿化养护策略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高速公路;生态恢复;绿化养护策略
        引言
        高速公路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建设公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新时期的交通建设应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绿化养护应于边坡生态防护工程中,可逐步改善边坡的生态环境,保证边坡结构稳定,提升整体的绿化效果。
1、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的生态恢复和绿化养护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而绿色植物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绿地植物不仅可以调节区域生态环境,还能提升高速公路的整体视觉效果。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质地貌,选择合适的绿地植物。在服务区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栽植梧桐、紫薇、银杏等大型树木,提高服务区的植被覆盖;在丘陵地区公路路段的建设中,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营造并恢复适宜多种动物生存的湿地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一定面积的栖息地;在相互交错的立交桥下,可以栽植多样植被,使道路绿岛形成小岛的形状,同时向小岛中引进水源,以增强小岛周边的绿化能力;铺设在气候炎热、环境干燥地区的高速公路,需要引进部分耐热型、耐旱型植物,既能保障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的长久存活,也能对公路后期的养护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现状
        2.1绿化方式较为单一
        许多高速公路的绿化方式较为单一,绿化设计没有立体感,最终形成的视觉效果没有足够的冲击力,这样并不能有效缓解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驶的司机的视觉疲劳,并不能效遏制行车安全方面的隐患。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与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在植被色彩的选择、树木种类的搭配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丧失了高速公路绿化生态设计应有的意义,不能正确体现出生态发展理念。
        2.2资金投入不到位
        我国的高速公路项目不断增多,绿地覆盖面积也逐渐扩大,但高速公路的绿化养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如果不能坚持长时间的绿化养护,容易出现撂荒现象。同时,高速公路的绿化工作难度较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也较大,种种因素得绿植的养护不能完全落实,植被不能实现持久性生长,绿化效果不能彻底发挥出来,这是当前公路绿化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3运营维护阶段
        由于所开展的运营维护未将外来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分析到位,因而其单纯地以更替的方式进行植物的配置显然是不合理的,相应的也就出现了多的生态环境被肆意破坏的情况;其次,区域内植的植物由于被当做杂草集中清除,进而使其区域生态的平衡被逐渐打破。


3、完善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3.1植被选种及配置技术
        在边坡工程的生态防护技术中,植被选种与配比关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根据以往研究与实践,植被选种与配置应注意以下几点:(1)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气候与土壤条件差异明显,应针对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进行当地的乡本植被选种与配置。(2)抗逆性强且易养护。边坡绿化有生长条件恶劣、施工养护困难等特点,因而绿化植物要具有较强抗逆性,包括抗旱、耐高温、抗寒、抗盐碱、抗贫瘠、抗病虫害等特性。边坡植物养护管理也是生态护坡重要组成,植被选择与边坡管理需相互配合。(3)不同植物品种合理配置。单一的植被护坡显现出多种弊端,如抗逆性差,容易退化等。目前比较成熟的生态护坡理念是结合草料灌溉:草本植物在早期快速生长形成护坡,灌木植物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土保持植被群落。采用树、灌木、草相结合的造林方式,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促进边坡生态系统的恢复。乔灌木混合播种时,应确定合理的混合配种比例。适量的草本播种对乔灌木幼苗的生长影响不大,甚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过量的药草播种会抑制乔木和灌木幼苗的生长。因此,应合理匹配不同植物品种,利用不同物种在时间、空间、营养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植物配置,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杂植物生态群落。国家林业草原局于2001年发布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将全国划分为7个区域,并给出各个区域的典型适宜物种,为不同地区的植物选取提供了参考。
        3.2构建群落共生模式
        当前能够实现水土保持性能最大化的方式当属群落共生。在具体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参照原始区域乡土植物的组团模式,进而在深入分析其柱形和生命周期的前提下,以使其能够科学高效地配置到具体的区域。另外,还应充分利用植物间的补性,以更为切实地保障乡土植物群落配置在水土    保持上的现实价值,从而更好地作用于区域的生态改善和环境绿化。
        3.3喷播新技术的应用要点
        (1)技术先进。传统的边坡养护中,主要方法是边坡、台阶面浆砌防护、植草处理,这些方法工程量大、工期长,存在很明显的人工痕迹。喷播技术坚持通过自然生长的方式来恢复边坡生态环境,提升边坡绿化效果。喷播基材以灌木、乡土植物为主,并且推行地貌分级,保证结构稳定的同时,顾边坡的绿化效果。通过植物多样性和绿色锚杆等方式,可以实现边坡的有效养护,工程建成后1~2年不需要养护。(2)见效迅速。应用喷播基材技术要考虑到区域的雨水径流、植被覆盖和地质地貌等情况,综合分析并因地制宜地制定恢复方案。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充分清除后立刻喷播作业,以当地物种优先,选择可以充分从岩土中吸收水分,生命力旺盛的物种。喷播后2~3个月即可见绿,一年左右灌木生长速度加快,逐渐形成一定的生态群落,同时喷播作业可以规避季节因素的不良影响,除了冬季,在春、夏、秋季均可施工,见效迅速,工期短。(3)效果显著。喷播基材后,伴随着时间推延,植物的根系发育较好,可以充分从岩土缝隙中汲取水分,保证边坡结构稳定的同时,切实提升了边坡绿化效果。边坡的植被绿化覆盖率在90以上,改善高速公路边坡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结束语
        作为生态改善和环境绿化的重要因素,乡土植物现今的应用仍停留在浅表性价值的呈现上,并且规模化和系统性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分析公路当前的绿化状况,进而提到了公路水土保持中乡土植物应如何有效地利用,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根本的目的就是以科学的方式实现公路绿化的高效构建,从而为乡土植物提供更为适宜的绿化平台,以为公路建设区域的生态改善提供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玉兰,王琦.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绿化防护中速藤屏生态修复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12):50+52.
[2]李虎,旷永梅.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42(12):238-239.
[3]刘青.基于生态恢复的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J].风景名胜,2019(11):11-12.
[4]苟永兵.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8):132-133.
[5]许金滨.美丽公路理念在广西阳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