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旋清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当代文化馆建筑与创意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形式能让其更加面向社会公众,因此文化馆建筑的多维度开放性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鞍山城市文化馆设计为例,从开放性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文化馆这类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与想法。
关键词:城市文化馆;开放性;共享
引言:建筑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概念,本文中的开放性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在建筑外部的处理上,它能够打破传统展览类建筑封闭的建筑形态,融于自然,能与城市环境、校园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其他空间要素形成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是建筑内部在空间形式、公众参与行为上的开放性。能够打破常规展览类建筑的内向性,引入更多的日常公共交流功能,在增强城市文化馆公共属性的同时增强校园区域的人文活力,让文化馆成为充满城市记忆的开放性“城市客厅”。
一、鞍山城市文化馆基本概况
在城市文化馆的定义中,它是让体验者获得归属感的场所,这份归属感不仅来自展品,更来自场所本身与城市、自然、文化、记忆等的互动,它成为一个提供更多公众交流与文化碰撞的公共空间。鞍山城市文化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与展示”的场所,它处于鞍山师范学院校园内,更承担了“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责[1]。因此文化馆的设计中从“开放性”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让建筑实现从“物质空间”到“精神场所”的转换。
二、开放性设计策略
2.1融入城市环境
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有“城市性”的趋势,文化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发挥建筑本身的职能的基础上,还应该承担更多城市空间职能。在公共空间趋近开放的基本就是文化馆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在功能上,文化馆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空间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相互交织的现象,是城市空间像建筑内部的渗透。
2.1.1开放城市广场
当文化馆的公共空间面向城市打开,需要产生一种连接城市与建筑的“中介”,这种中介可能是入口处的小型城市广场也可能是贯穿建筑内部的巷道。“中介”使城市与建筑彼此流通,这样形成的中介不仅具有开放性更产生吸引力,可以把公众从周围引入建筑。
同时文化馆最大化的利用建筑周边自然景观来提升建筑的观景效果,将周边景观资源合理地运用到建筑的公共空间中,让周边景观向室内公共空延伸和过渡,可以让公众感觉室内空间边界的扩大,让有限的空间更加开阔,达到室内外空间的情景交融。
2.1.2弱化建筑边界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先生提出过的“反物体”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建筑以低调内敛的状态融与自然之下,弱化建筑体量,让建筑以轻盈通透的状态与场地环境融合[2]。建筑形态追求轻盈与通透,在立面处理上采用大面积透明轻薄的建筑材料达到建筑体量轻薄化,以此来模糊化室内外厚重的建筑边界。建筑边界划分着建筑内部和外部两个空间,弱化建筑边界,可以使室内空间向室外渗透。
文化馆在视线上不是视觉上的焦点,而是作为一个开放的角色处于校园区域内,因此在形态塑造上也摆脱传统展览建筑封闭的建筑形态,转而采用通透轻盈的形式来减少建筑对场地的压迫感。外表皮采用玻璃与金属穿孔板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对比传统材料,更加轻薄、轻盈。而建筑界面的透明性可以让公众在室外就能够感知到博物馆内部空间,吸引公众能够更加主动的进入博物馆。
2.1.3向心庭院空间
整个建筑采用传统的围合庭院布局,内部空间沿着中心庭院展开布置。在中庭空间不仅为游客提供集散功能,同时也为日常大型展览活动提供展示场所。并且可以承办校园组织的大型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职能。
庭院空间的作用除了在视线上形成开放之外,同时也一种建筑内部向自然延伸的方式。对庭院的合理运用不仅是为市民提供的聚集与交流的场所,还是展示空间的焦点。
中庭空间通高并明亮,上下贯通的中心庭院空间不仅增加了各层空间的联系,也丰富了内部空间。增强了各层之间游客的视线交流,建筑内部的开放度也得以提升。
2.2复合公共功能
21世纪以来,建筑空间摆脱功能分区与层级性的束缚,紧密扎根于现代主义运动[3]。城市文化馆主要由陈列区、藏品区、办公区、活动区等四部分组成。作为主要功能的展陈空间以盒子的形式分散在建筑中。并且在开放性的设计中,城市文化馆朝着多元化发展,希望能增加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在交通空间中增加了公共休闲功能,各功能空间相互渗透,达到空间与空间、人与人的相互交流。在记忆馆中完成功能的复合性布置,实现功能多元化的开放性展览模式。
2.2.1动态化展示空间
空间是组成建筑的最基本要素,自从密斯提出的“流动空间”概念打破消极静止的空间形态,空间的流动性设计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最常用手法之一,空间的流动性是拓扑连续性的直观体现,在设计中通过连贯的、隔而不断的动态场景达到有方向性、引导性并且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
展示主题的变化会导致展示空间间断性的产生,文化馆的各个主题展厅通过时间线索进行串联。但为避免单调冗长的展览形式带给游客乏味感以及为特定的体验形式提供特定的环境。在设计中通过休闲空间等多种形式来间隔不同的展示主题的展厅。在此次设计中,将建筑主体结构分为向心型中庭、串联式交通构成建筑的主体框架,在整体简洁的框架下实现各个盒子式展示空间与休闲体验空间的相互穿插与交织。
2.2.2街巷式休闲空间
在功能组织上,文化馆的展陈空间围绕着中庭公共空间呈点式展开,不同主题的展厅大大小小地分散在建筑体量中,以保持相对独立性,由“街巷空间”相互联系。同时在公共空间内穿行的“街巷空间”不能仅仅作为交通空间的功能,此空间可以结合公共服务功能一起布置,在各种展厅的空间关系中,把休闲空间穿插在主体展厅中,在增加空间发生事件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打破了单调冗长的展览形式。让公众在公共空间内有所作为,这样公共空间的社会性价值才能够真实地得以体现。
2.3开放空间组织
2.3.1内部空间界面消解
在开放性设计中引导性的流线形态不是通过空间来限制人在其中固有的行为模式,而是在激发人主动地参与到空间内,在空间体验中主动地接受建筑信息。以“人”为核心,提倡人与空间的互动,以此来提高公共开放性。
一般传统封闭的空间界面会造成各个功能空间独立又封闭,导致人在其中无法感知其他空间,为了提升建筑内部的公共开放性,使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建立丰富的交流联系,通过消解建筑的层级性可以打破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封闭界限,层与层之间的空间束缚。
2.3.2交流性路径形态
为了增强记忆馆建筑内部各功能空间的互动性,各层之间空间错动布置,用坡道相互联系,原本完整的内部界面发生元素化的拼贴,带来了内部空间的连续流动性的同时,让每个空间体量都留出面向城市的开敞空间使建筑的开放性大大提高。
并且,由于垂直界面的层级被消解,空间在三维上通过拓扑化设计实现连续流动性,为公众在观览过程中提供了更多互动与交流的空间体验感受。当公众进入建筑后,就开始了一段跟观览并行的漫步体验,在文化馆内穿行就像是漫步在城市的街巷漫步一般。
三.结语
鞍山师范城市文化馆以满足建筑公共性与开放性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把建筑与城市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作为设计目标。把建筑的开放性设计与城市边缘地带活力的焕发有机结合,从而营造一个充满呼吸、活力的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胡逸飞,基于开放性特征的博物馆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17.
[2]韦锃熹,基于公共生活视角的文化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4.
[3]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