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的鞍山灵山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8月22期   作者:李晓阳
[导读] 中国城市目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针对现如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李晓阳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中国城市目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针对现如今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问题,2015年起中央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发展理念。“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之一的鞍山是东北钢铁之都,灵山片区曾是鞍山最大的传统工业园区,本文对灵山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以“城市双修”理论为指导,从空间形态修补、工业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修复三个方面对灵山工业区进行更新策略研究。
        关键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业建筑遗产;灵山工业区
        1、灵山旧工业区现状及问题概述
        1.1现状概括
        规划用地范围西起铁塔街,东至胜利北路,南侧以建设大道与主城区相隔,北至城市边界。基地占地面积约389公顷,东西两侧用地以长大铁路分隔,西侧以工业用地为主,东侧主要为居住用地。规划范围内闲置用地约12.3%,为开发区域新功能提供条件。
        区域内遗留大量与铁路交通有关的工业及建筑遗产,多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如灵山站、灵山给水塔遗址、昭和制钢所拉丝车间旧址等。
        1.2问题总结
(1)功能产业单一
        灵山地区作为传统工业基地,由于技术的落后逐渐被遗忘和淘汰。规划区内各方面发展与主城区脱节,单一的工业产业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商业、旅游和餐饮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少,且规模较小,零散分布于各居住组团边界。
        (2)交通体系混乱,缺乏对外联系
        规划区中间的铁路将规划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仅以两条地下通道相连,东西交通路网各自为政,缺少联系。区域内部形成“西工业、中铁路、东居住”的模式布局,各厂房和居住区之间道路系统相对独立系。
        (3)建筑品质较差
        规划区内有大量废弃工业用房,居住空间以棚户区为主,总体建筑品质较差。其中有一小部分建筑已拆除,建筑垃圾遗留在原地,对城市造成消极影响。
        灵山地区建筑用地以工业生产及配套为主,居民生活以工业生产为主展开,缺少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4)工业文化传承断裂
        城市更新发展的进程中,生产方式的转变使部分厂房被荒废在原地。承载着灵山人记忆的空间场所在逐步被千篇一律的居住区所代替,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因此逐步消失。
        (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灵山片区自然资源较好,但厂区与周围环境割裂,缺少集中式绿地。居民区缺乏前期规划及管理,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均无统一措施。工业厂区长期的生产活动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及居民生活,化学垃圾的处理、工业生产对空气的影响等问题急需解决。
        2、灵山地区空间形态修补策略
        2.1空间结构更新
        以工业生产业,商业服务业围绕生态活力内核展开,规划形成“双环绕内核,一核生两轴”的结构布局:
        “双环”:顺应主城区结构,将主城区功能结构延续到灵山地区,形成西生产、东生活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实现灵山地区与鞍山城市空间融合。
        “内核”:基地生态活力内核以棚户区大面积闲置用地为依托,打造工业展示及生活居住两部分。
        “两轴”:围绕内核景观带,沿南满铁路发展南北向的空间主轴。
        2.2配套设施完善
        基于城市修补理论,规划区应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居住区配套设施三方面进行修补,在土地集约式开发背景下实现城市基础配置一体化发展。
        老旧社区内可以针对性的将废弃或价值低的建筑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

此外,以居住小区为单位,增设综合性休闲活动中心,包括文、体、卫、娱等功能,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规模,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2.3交通体系梳理
        交通的联系对提高灵山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可采用渐进式修补手法,从与外部城市路网连接和基地内部道路系统两方面进行梳理。规划区与老城区之间以建设大道相隔,缺少车行道路连接新老城区。规划在此基础上对道路尺度和等级进行微调,将规划区内外道路体系连接成网。
        规划区内部缺乏交通体系规划,首先应增加高架桥连接东西两片区;其次根据基地西生产东生活的不同功能结构尺度需求建立内部交通路网;第三,围绕中心生态活力内核建立慢行系统,营造绿色生态生活环境。
        2.4公共空间体系修补
        修补公共空间体系首先应基于规划区整体空间结构梳理可开发存量用地,梳理现有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联系;其次根据空间功能及需求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公共空间开发尺度,有针对性的确定不同尺度和等级的公共空间引导策略;最后以点、线、面的层次展开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以点连线,以线构面,不同空间相互协调,形成完整体系。
        3、灵山地区工业文化传承策略
        3.1营造地域性工业景观
        现存的工业建筑设施不仅是工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工业文化记忆最好的见证者,利用灵山地区现有的厂房、工业小品等元素,营造具有现代工业感的景观体系,唤起当地居民的记忆。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将规划区内分散的工业符号进行整合,构建具有整体性、多层次的景观环境。
        对基地内进行保护性景观塑造的同时还应注重创新性,打造后工业景观,例如利用废弃工业厂房建立创意产业园区,包含建筑工作室、画室、艺术工作室等,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地区注入多元化的艺术氛围和活力。
        3.2建筑遗产整合
        在旧工业建筑中置换新的功能是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有机更新的一种策略。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化不意味着建筑遗产不再有利用价值,而是应该寻求替代功能,对破损部位进行修缮,保留原有结构,对交通流线,功能分区,立面形式等进行更新,使旧建筑发挥新功能。
        工业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屋顶形式独特。立面改造上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与新建。
        3.3建筑风貌梳理
        规划区内保留建筑空间分区明确,根据不同功能集中布置。根据不同城市功能及建筑形态,将规划区用地分为活力居住风貌区、工业生产风貌区、文化产业风貌区、商业休闲风貌区,根据片区性质针对性的制定指导策略,在整体协调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不同地区的风貌特征。
        4、灵山地区生态环境修复策略
        4.1整体环境修复
        对现有土壤问题进行分类评级,按照污染程度由重至轻,采用化学、物理、植物修复等手段,吸收土壤内金属数量,降低金属颗粒活动力。现状规划区内缺少水体系统,以海绵城市为样板,内部引入水系,以多点布局的生态草沟代替一部分雨水输送管道,构建雨水花园。设置建筑屋顶绿色雨水收集系统,形成良好的循环水系统。结合土壤修复工程和水循环系统,建设绿地系统,包括防护绿地、景观绿地、街区公园等。
        4.2资源的节约利用
        灵山区在新产业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建设低能耗、高经济的新型工业产业。在对旧工业区的改造中严格管控工程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对污染物提供绿色环保的排放途径。提倡使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增加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材料的使用率,充分发挥金属材料使用时间长、耐腐蚀、耐高温的特点,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5、结语
        工业区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与特点,因此对工业区的更新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灵山工业区为例,探究城市双修的理论内涵,挖掘旧工业区现有资源与价值,完善城市功能,融入新城发展、梳理旧工业区空间结构,实现新城与旧区的良好联系、修复因工业生产而破坏的环境,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探索有利于旧工业区的保护与发展更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晶,基于城市双修的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及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9
[2]朱文一、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5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