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兆江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城市空间资源的极度稀缺,导致城市中相关设施建设受到空间制约,城市面临功能负荷过重问题。海绵城市理念便是应对城市发展功能负荷过重的一种有效途径,城市给排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本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海绵城市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融入了海绵的概念。海绵城市从概念上就是要把城市变成海绵,能存水、能滞水,尽量减少人类的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旨在打造更为科学、完善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因此,在很多时候,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如果在市政排水系统建设时能够以海绵城市作为理论基础,在强降雨天气下,排水系统就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吸收、存蓄、渗透与净化,而在水资源需求增加的过程中,排水系统可以对前期的存蓄雨水加以释放,并实现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时,所使用的施工材料相对特殊,需要具备渗水、防滑与吸音的特性,因此,如果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就可以不断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在一些城市,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路面景观更具独特性,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要提升一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平,就需要彻底转变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理念。在传统的市政排水工程建设时,多强调的是对路面的硬化,要求排水需要满足“快速排出”、“末端集中”的原则,而海绵城市理念下,更为注重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遵循“慢排缓解”、“源头释放”的原则,这种设计理念更为先进,从源头上减弱了洪涝威胁。
2海绵效应的重要性
2.1雨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市政工程中,可以实现雨水吸收、储备、净水、排水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城市人工水系统与自然生态水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针对部分城市用水短缺问题,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另外针对城市旱灾、内涝等相关自然灾害,同样具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和修复能力。
2.2提高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度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大。由于城市内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会使得城市越来越拥挤,为有效解决城市的这一问题,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时,同样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现象。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时,如果采用的是海绵城市理念,就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使得城市内部的各个空间分配更为科学与合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有关设计人员可以对排水系统加以科学规划,在对现场排水管道的统计与分析基础上,结合当下城市的发展现状、人口数量、发展规模,来实现市政排水工程的合理规划,尽量减少过多的土地资源占用。
3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原则
3.1保护生态,以人为本
修复水生态,控制年径流总量,推进绿地建设,大力建设海绵型区域。以发展供排水设计实施为契机,同时加强对河湖一带水系生态治理,根除水体污染等水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强化饮水水源管控,确保水质安全。
3.2经济适用,个性发展
城市给排水工程量较大,耗费甚巨,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改造的同时,应做好相关工作调研,遵循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谋划最佳设计方案。设计中充分考量城市现状及未来城市规划,有效顾及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水系生态状况等个性化因素,因地制宜,坚持走个性化发展道路。
4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4.1人行道中渗透海绵城市理念的相关概念
人行道中,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道路材料的选择以及道路坡度的选择等方面。例如,应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陶瓷生态透水砖铺装等相关铺设材料,可以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理念。一方面,可以选用吸水能力较强的道路材料,确保雨水季节地面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水渍,同时吸收材料在吸水之后,自身体积和性能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人行道路通常能够正常使用。在设计中,还需要保证人行道路具有一定的坡度,让雨水顺着坡度可以自然流入排水系统中,然后通过排水系统将雨水进一步收集和整理,通过一定的净化工作,使其被应用到城市绿化、城市保洁等相关操作中。对道路材料进行合理选择,是提高人行道雨水收集能力的重要保障。新型道路材料的有效应用,不仅缓解了雨水对于人行道路的影响,同时还可提升城市抗洪、抗涝成效,有效调节地面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水分吸收后,可以起到养护道路的作用。基于相关优势和特点,开展A工程的给排水设计,是有效提升其水资源利用效能的最佳措施。
4.2生态环境灌溉设计
生态环境灌溉设计,是指在A工程中对绿化设施以及周边绿植等相关植被进行有效的灌溉设计,以生态环境的高度层次差,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结合植物的有效分布,以高低差的形式对雨水资源实现有效的收集,如此既可满足植被的灌溉需求,又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优化水资源净化系统和自动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局部的生态效应,实现城市市政工程的整体排放作用的有效提升,进一步调整城市局部生态系统,实现温度、气候、绿化等相关内容的有效改善,从根本上缓解热岛效应对于城市的影响和作用。
4.3城市建筑设施给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是重中之重,但若进一步提高城市海绵体的规模与质量,则必须进行全方位综合设计。让建筑“绿”起来。钢筋混凝土包裹着的城市空间,不仅缺少“绿色”生机,也不利于防水排水功能的发挥。设计中,应发展绿色屋顶,在屋顶设置绿化区域、绿色花园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减少、缓滞瞬时排水压力。让小区“绿”起来。强化小区滞水带设计,缓解城市整体排水压力。绿化种植多选用乔木、灌木,发挥树木的蓄水能力。扩大小区内绿化面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功能设计可借鉴道路绿化带设计方式,打造吸、蓄、排、净完整给排水系统,让广场“绿”起来。现今广场设计上过于追求“一马平川”,大理石铺设加简单的排水设计似乎成为广场的“标配”,导致广场与道路临接区域往往成为内涝的“重灾区”。故广场不仅要铺设透水材料,同时在广场周边要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相应的缓滞雨水的技术处理。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发展利国利民,通过切合现场的合理设计和各类指标的准确计算把控,可以达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设计人员也有一些争论。比如,设计了LID设施之后,洪峰相对于原先在时间上后移,在雨量瞬时强度上也有所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雨水管径是否相应减少。经过讨论,最终雨水的设计还是按照没有海绵设施,传统的雨量计算方法计算,雨水排水管径没有减小,这样相当于增大了雨水计算的重现期,可以更好地避免内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丁锡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231-232.
[2]熊克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4):121-122.
[3]武朝阳.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5):239-240.
[4]刘志军.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7(32):105-106.
[5]郝华来.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地产,2017(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