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卫平
杭州市临安区水涛庄水库管理所,浙江杭州 311300
摘要:在我国系统性改革浪潮之下,水利工程企业通过企业治理与“互联网+”改革,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水利工程项目生产建设产业链,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施工管理方案的研发设计,扩大了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了与水利工程施工要素对应的新型施工信息管理体系。本文以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作为研究题目,概述了新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对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应用;发展
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关联,进入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新阶段后,我国农业产业获得了转型升级,对于水利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而水利工程项目的生产建设工作,既需要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水利工程生产建设产业链;也应该积极的运用研发设计思路,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生产要素,因项目制宜的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配置信息化技术资源,进而提升新时期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信息管理体系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将物质效用生产,转换到更具总体效益提升的效用生产层面。
1、信息化技术内涵解析
结合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经验分析,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已经获得了丰富与发展,具体而言,将初级的水利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提升到了应用效率相对较高的数据化管理阶段。一方面,正在将信息化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施工信息管理中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以数据库建设的方式,转换成了可资利用的数据形式,进而实现了水利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的升级。因此,在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发生了一些内涵方面的变化,也通过这种内涵丰富与发展,提升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为水利工程项目的生产建设提供了“高效工具”。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以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看,主要分为初级应用和升级应用两个方面。下面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其应用情况展开具体讨论。
2.1初级应用
在初级应用方面,主要通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对象的形式转换,将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相关的各项资源转换成了信息形式,进而通过信息的高效传输,缩短了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资源的调度时间,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初级应用中,一方面,结合无人侦察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生产建设各项要素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能够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案的设计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借助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搭建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范围之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的进行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降低了施工管理中的内部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升了施工管理效率。
2.2升级应用
以初级应用为基础,通过建设数据分析部门,引入大数据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案设计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趋于复杂化。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独立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子系统,通过联动方式,统一到了数据化管理体系之中。
所有管理子系统,转换成了基于数据的数据库,并以此为前提,通过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将项目生产建设中的各项生产要素,与施工管理进行了关联。其次,在操作层面,设计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案,要求以全要素分析方法为准,先对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清单制作”,并对应的设置“施工管理指标”,包括成本指标、技术指标、管理指标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指标化为主导的,施工管理制度引领,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并行运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第三,针对具体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只需要按照与项目构成要素对应的指标化考核体系,按部就班的开展施工进度安排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与初级应用不同的是,在升级应用中,要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部门与数据部门进行能力协作,将在线数据统计、分析、预测,与线下施工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双重管理方式,推行全过程的动态化数据管理。
概括而言,现阶段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已经突破了多元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阶段,通过数据化管理方式,将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侦察等技术等,升级到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数据化管理新阶段,因此,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将其原来的“工具理性”提升到了“价值理性”的应用新水平。
3、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发展
通过对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初级应用和升级应用,可以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并且与水利工程项目生产建设的产业转型升级密切关联。因此,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发展,拆分成水利工程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一方面,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受到水利工程生产建设产业链条的制约,生产要素决定了施工要素,而针对施工要素的管理要以生产要素为基础。因此,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于与生产要素分析关联的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比如,PTK技术以载波相位观测为主,通过三维定位方法,提升了定位精度,并且增加了实时动态测量特性,就是对于GPS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其基础上创新了全新的测量方法。因此,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发展,要求注重其整体上的精细化管理需求与指标化管理标准。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在当前的应用中,明显在技术资源优势上,添加了管理优势。在而且,在其应用阶段,技术优势与管理优势实现了高度融合,形成了技术型管理的新属性。因此,根据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情况,可以提出其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一个方向是在技术研发设计方面的“精致化”发展;另一个方向是在管理研发应用方面的“技术型管理”发展。所以,建议抓取与发掘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之间的资源融合要素,进而对其发展设计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方案。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型水利工程生产建设产业链条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发展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施工生产要素之间的全面对应;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的立项项目,合理的设计针对具体项目的水利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方案。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已经相对完整,但是,在大数据技术获得普遍推广应用的条件下,对于信息的采集与信息向数据转换层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应该在各项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时期,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从而将其配置到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之中,全面扩增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效用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灵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支撑技术[J].通讯世界,2020,27(3):148-149.
[2]王宏.“绿色智造·和谐发展”装配式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2020,12(1):65-67.
[3]郭磊,崔争,周战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8,37(21):253-255.
[4]周福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0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