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居住建筑结构安全改造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章剑
[导读] 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由于设计问题、施工缺陷、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材料老化失效、使用功能变化等诸多原因
        章剑
        身份证:421222198806010078
        摘要: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由于设计问题、施工缺陷、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材料老化失效、使用功能变化等诸多原因,导致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降低,为了使房屋能继续正常使用,通常采用加固改造来满足房屋的安全性能。随着近年来加固改造市场的发展,加固改造技术也呈现多样化。本文分析几种适合居住建筑改造的技术,为既有居住建筑结构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建筑,结构安全,改造技术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建筑业发展迅速。在我国许多城市中,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在提出新型建筑结构的同时也要重视其自身质量,如果建筑结构质量得不到保证,整体建筑将无法投入使用。
1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必要性
        在经济市场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房屋建筑工程是重要民生项目,在开展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时,要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对于老旧房屋的加固改造是为维护房屋的稳定性,近年来对于房屋建筑的加固改造已成为建筑企业的重点发展内容,该项工程的发展也带动建筑行业内部经济体系的发展。房屋建筑作为建筑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于房屋建筑的安全保障是建筑投入使用中最重要的问题。随着房屋建筑使用年限的提高,房屋整体的稳定性逐渐变差,原结构构件发生损坏,若未及时对房屋进行加固处理,则会大幅度缩减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为居民的居住带来安全隐患。老旧房屋结构稳定性较差,无较强的抗震能力,对老旧房屋进行加固改造提高房屋稳定,可切实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房屋建筑加固改造在民生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原因
        在实际建筑结构中,大部分建筑结构都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以有效提高建筑质量。不同建筑的加固原因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筑设计人员设计时违背基本设计原则或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最终导致建筑整体抗震设计不合理。二是很多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设计时仅按结构承受极限考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部分建筑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存在承载力及刚度不同的情况,导致整体结构质量无法保证,无法投入使用,需要相关人员对这种结构进行加固。三是居民使用方式存在问题,长时间没人居住或灾难性事故都会导致整体建筑结构被破坏。四是部分建筑采用传统设计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居民使用需要,居民为满足需要而改变建筑结构,这些做法会极大影响建筑结构,破坏其质量和稳定性。为避免建筑整体质量下降,要进行加固改善,通过结构鉴定判断是否能够投入使用。
3居住建筑结构存在的问题
        1)结构承载能力退化。居住建筑因使用年限久远其所用材料破损,性能降低,结构达不到安全标准,是既有居住建筑的安全威胁因素。2)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水准较低。部分老旧建筑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当时没有抗震规范或者抗震设防水准较低,这些老旧建筑需要进行抗震安全改造。
4改造技术分析
        4.1加大截面加固法
        对建筑物原有混凝土结构进行外层加固即为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中的加大截面加固法,其外层加固一般使用型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大截面加固法的技术原理是加大结构构件的截面,对必要结构进行改造,使原有结构材料与外层加固材料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承受作用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增加建筑结构的材料性能。加大截面加固法能够改善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修复损坏的混凝土结构,提高建筑结构中单一构件抗剪、抗弯和抗压性能,增大建筑物的整体承载性能。加大截面加固法主要应用在墙体结构、梁体结构和混凝土柱等结构,其技术工艺流程完善成熟,在施工中广泛应用。

但由于其进行湿作业施工,且需较长工期,还占用大部分的原建筑空间,导致建筑结构重量增加,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平衡性,因此,在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设计中要对工程进行全面分析。
        4.2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建筑结构中较为常见的加固方法,这种加固方法是在建筑物基础上加入预应力器件,以减轻建筑承载的负担。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建筑中部件的承载能力,保证整体建筑物负担不会过高。目前,我国常用的预应力加固法是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这种方法是在混凝土外的预应力钢筋等处,设置相应的预应力放在混凝土上,以达到减轻传统混凝土负担的目的。这种施工方法较为方便、快捷,加固效果较好,还具有防腐作用。经济方面,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这种施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影响建筑外观,通常在一些重型结构或者大跨度建筑使用预应力加固法。
        4.3锚杆静压桩加固
        锚杆静压桩用于老旧居住建筑的基础脱换加固和纠倾加固,需要通过静力压桩机以压桩机自重及桩架上的配重作反力将预制桩压入土中,其施工方案如下:1)压桩顺序:若桩长和截面的大小不一样,应遵循“先深后浅,先大后小”的原则。为防止地基基础上抬造成结构损坏,施工时,压桩力的总和不能大于该基础和上部结构的自重。2)压桩施工原则上应一次到位,不得中途停顿。若必须中途停顿,为了防止土体固结超静水压力消散引起摩擦阻力剧增,停歇时间不得超过24h,桩尖应停留在承载力较低的土层中。3)压桩前应检验螺栓的抗拔力,确保螺栓可以提供足够的压桩反力。正式压桩前要进行试桩,以供正常压桩时参考,要观察桩对土体的挤压和对周围的影响程度以及压桩的偏差程度。4)在第一节桩压桩前和接桩后,应使用水平靠尺检测桩身,接桩后待焊缝冷却后才可继续压桩。压桩时压桩架必须垂直,桩段的垂直度偏差应小于桩段长度的1%。
5改变室内建筑布局
        建筑物加固改造还可以通过改变室内布局的方式对梁柱进行加固改造。加固改造时要重点关注梁柱的实际使用情况。加固方式错误,会导致梁柱承载力变弱,与原本目的背道而驰。梁的布置通常依据实际使用功能,再根据梁的要求来设置对应的柱。进行柱网设计时,应考虑施工难度、经济性以及房间面积的使用率等问题,避免出现梁柱设计不规则的情况,更好地完成室内建筑布局。
6设计分析合理
        在对建筑物的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改造之前,需鉴定原建筑结构的材料性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分析,再通过精确计算与施工预演确定加固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案。对建筑结构进行材料性能鉴定和结构的合理分析能保证建筑加固改造设计的科学合理,如计算弯矩差异、分析现浇楼板的有效翼缘宽度、梁截面受压区的筋梁能否多加形成双筋梁等问题,都是设计阶段需要分析考虑的问题。此外,在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设计中,需充分考虑结构材料实际性能状况和建筑环境的变化情况,避免出现超出建筑荷载能力,使设计更加合理,减少相应资源浪费。
结束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土地使用面积不断缩小,为实现城市功能化发展,对原有建筑进行加固,是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房屋建筑使用达到一定年限后,建筑内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出现无体裂缝,墙体剥落等多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对人民群众财产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险,很容易发生房屋倒塌事故。房屋建筑工程的加固改造施工现如今已成为基层产业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黄兵华.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应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8):137-138.
[2]黄乐英.浅谈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技术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8):174.
[3]徐立平.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应用探讨[J].城市建筑,2019,16(21):152-153.
[4]许光义.房屋建筑工程中结构加固的改造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8(38):91.
[5]赵惠惠,王晓鹏.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探究[J].四川水泥,2018(06):3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