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瑞芳 刘应泽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00168
摘要:老城区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问题,关于老城区更新改造的研究与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相关,但在城市化迅速转变的时代,老城区的历史风貌正在不断消散,在老城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留老城的传统街道空间,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邻里交往,又要融合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使老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老城区 旧城改造 城市更新
一、湖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
1.1项目简介
湖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2001年开始。到2016年初,已经建成60%,原居民40%已回迁,回迁居民不仅享有现代寓公单元,还能使用现代邻里空间,使改造前的休闲习惯得以延续。
1.2现状
湖南常德老西门,同邯郸串城街一样,是当地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丰富:碉堡遗迹、“窨子屋”、红砖外墙、老药材仓库、“常德丝弦剧团”、“杨家牌坊”的街牌。但古城经历战乱与自然灾害,损毁严重。
1.3老西门片区改造中特点
一是大胆的创造性干预,依据原有片区的周边建筑与城市规划,重新设计规划新的流线,空间布局,使之适应原有片区的历史文脉,空间布局;二是周期长,这里的长周期不仅指得是施工时间长,还包括建筑师的设计跟进周期;三是国资背景的开发商的社会担当;四是创造性解读和重塑一个传统建筑类型;五是建筑师对片区,当地文化,当地生活,当地建筑传统的文学性阅读,以及这种文学性阅读在新建筑上的提现。
二、邯郸串城街改造
2.1邯郸地区现状
邯郸古城的发展演变邯郸历史悠久,拥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更换过名字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邯郸于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明清以来,邯郸的传统街巷肌理一直保持完好。
串城街历史悠久,街区内既有诸如“慈禧行宮”等明清时期的建筑,也有建国后建设的民居院落;在建筑的风格上,战汉风格、明清风格和现代风格等同时存在。表明了串城街历史街区的复合型城市肌理,它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时间特征,街区形态表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形态特征。串城街历史街区内的主要巷道空间形态保存比较完整。主要有“十”、“T”“L”形等组合方式。整个街区呈现出一种龟背式的街道肌理。街区内主要是一到两层的仿古建筑和加建建筑。院落空间开敞,尺度舒适。
2.3串城街历史街区现状及问题
串城街的土地利用性质主要以居住为主,部分为零售业。串城街位于邯郸市市区中心地段,北面为新世纪购物中心,西面为康德购物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现行土地利用方式显然没有发挥好这一优势。自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完工状态,基础设施严重过时,旱厕,煤炉取暖,水电私接等。街区内建筑破旧,建筑物以超过使用寿命,大部分为破旧建筑物和加建建筑,新旧不一,杂乱无章,缺乏对现有历史建筑的保护。交通混乱,街区内有多条市政道路穿过,并在附近被许多小道划分。道路狭窄,环境质量差,垃圾点杂乱无章,缺少居民休息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
三、邯郸串城街历史街区的传统继承与创新研究
3.1更新的必要性
更新历史街区,原因有很多。该历史街区所在地段的土地利用性质已经不符合当地的城市发展要求;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混乱老旧的街区环境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不协调:老化的基础设施和破旧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使用要求等等。所以单一地对历史街区物质层面的更新并不符合历史街区持续长远的发展,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我们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到更新后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做到合理地、持久地、有效地更新。
3.2影响更新的因素
3.2.1历史文化的影响
主要三个历史因素有: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文化因素,三国时期曹魏的汉文化因素和当地的成语文化因素。现存的城市街道上的历史建筑或遗址大多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关或源于当时的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邯郸学步等。
街巷空间的延续,街巷文化是历史留在改造地段的最为重要的印记。対于邯郸串城街历史地段而言,还有不少历史文化遗迹如:回年巷、学步桥、秦始皇出生地、慈禧行宫等也都有如烙印般即刻在这历史地段。
3.2.2传统民居的挖掘
冀南传统民居“两甩袖”。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在建筑的重要节点上,通常根据当地的风俗民情对这些部位进行雕刻装饰,比一些重要的门框、窗框,屋顶中间的屋脊,一些显眼的边角等等,使得建筑更具艺术审美价值。如影壁、枕石、门楼上的雕刻装饰
3.2.3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原以第二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但在国家政策与居民需求的影响下,邯郸市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串城街改造作为邯郸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四、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对邯郸串城街改造的启示
4.1常德老西门片区与邯郸串城街的共同点
首先,邯郸串城街同老西门片区一样,都是作为历史名城的老旧片区,曾是重要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地区。随着城市发展,作为开发困难的地区而留存了下来。其次,片区内基础设施差,交通堵塞,车行道狭窄,停车位不足或没有,活动空间环境差,护城河,矮城墙下的濒危房,私搭乱建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然后,片区内的历史文化丰富,当地传统民居(两甩袖),特色建筑,(窨子屋)历史遗迹(慈禧行宫,碉堡遗迹),文化典故(回车巷,邯郸学步)等。但是都没有被充分利用上,甚至毫无保护措施。最后,小尺度,杂乱不堪的街巷空间。
五、总结
5.1从老西门改造的五个特点入手的启示
1大胆的创造性地干预,根据邯郸老城区外围道路空间结构,考虑周围的新世纪购物中心,康德购物中心,丛台公园,火车站等的影响。建立新的流线确立新的片区空间格局让历史街区即充满历史韵味,但又非原物保留。2长周期,慢慢品味,改造不是新建,改造的是历史,是记忆,而不只是一个项目,只有建筑师深入其中,实时跟进,从最根本处了解使用者和居住者的需求。3国资背景的开发商,实践了政府的回迁政策,建立了原有的邻里交往空间,一个微型社会。为真正的为居民,使用者着想,而不是为开发商的利益和自身的荣誉。4将邯郸书院,慈禧行宫等进行重新解读与设计,而不是“修旧如旧”,“保护性破坏”。使传统建筑换发新的生命。5建筑师关注当地最底层人民的传统生活,交流活动。并把所观察的内容应用到项目中,服务于当地居民。串城街中也有类似的建筑遗迹,如王明鼎古居等。6老城区的生活方式,相当复杂的古老街区,面对诸多城市问题,零碎的地块,与周边自然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城区内老城、护城河之间关系,基础设施更新问题,城市历史文化的精神诉求等。要突破时下“城市”和“生活”割裂的“城市建设开发模式”。希望借助设计的力量,让“生活”和“城市”达到共生。谈老旧小区,谈居民的生活现状,谈如何对待原住民的去就问题,这同样也是邯郸老城区的问题。
六、总结
本文为串城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实践探索。以老西门为案例,进行的分析与学习。提倡公众参与原则、逐步改造原则、保持社会公平性原则、生活复杂多样性原则,对串城街提出保护、延续、再生、活化、移植的改造对策,延续传统文脉风貌,整体改造旧城区环境,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与水平,保持和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空间和历史文化氛围,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设日标。
参考文献
[1] 崔 ,曲雷,何 ,等.“城市”与“生活”共生—“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设计”对谈[J].建筑学报, 2016(9) :4-9
[2] 吴良镛,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 霍海鹰,旧城住区更新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研究,2006
[4] 黄建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