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哈尔滨江心工业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朱希彤
[导读] 基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概念,总结滨水城市更新的模式,并通过对哈尔滨江心工业区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更新改造的对象以及策略,实现江心工业区的复兴。
        朱希彤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基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概念,总结滨水城市更新的模式,并通过对哈尔滨江心工业区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更新改造的对象以及策略,实现江心工业区的复兴。
        关键词:滨水工业遗产;旧工业建筑;活化利用
引言:
        工业遗产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至百年的历史,但却承载着城市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滨水区工业遗产地的复兴不仅需要外部资源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寻求一种可让其自身特色得以延续的内在发展动力。基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城市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不同于传统工业区改造,应该在一般城市更新的基础上,保持滨水工业遗产的特点,并将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区域内功能修复、结构调整、历史传承与节点塑造联系起来,满足城市的整体布局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需求。
         一、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
        1.1定义
         工业遗产是指,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闲置下来的原本供人从事各类生产及相关活动的建构筑物,包括用于生产的厂房、车间;服务于生产的烟囱、厂区内栈桥、水塔、仓库等工业设施;工业区配套的办公、食堂、宿舍等附属建筑群及场地。从价值角度来讲,它既包括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也包括大量的普通工业遗产[1]。
        遗产活化的概念是由台湾学者率先提出,意在使建筑被有效利用,同时会平衡其创新因素和需要继承的因素。国内学者许亦农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历史特色,又要通过改造使其适应新的功能,是活化利用的基本特征。也有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个建筑物的物质寿命远远高于功能寿命,可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对其进行适当的再利用调整。对建筑的活化利用是把建筑物原始功能合理转化为其他功能的一个过程,它的本质即是适应性再利用。同理,对于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来说,就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改变其用途,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1.2内涵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则更侧重于工业遗产所产生的整体综合效益。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是以更大、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工业遗产[2]。工业遗产的综合效益不仅是指建筑改变功能后形成的收益,更倾向于带动某些产业链条并影响城市的发展布局。简而言之,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包括工业遗产本身,更要激活一些产业,带动周边区域甚至是城市的发展。
         二、基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下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
         2.1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基础及特性
         近现代以来,文明的发展导致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由此发展起来。二十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历史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保意识成为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欧美等地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在工业时代单纯为了工业发展而建造的工业建筑逐渐变得破旧,大批聚集的工业地段已经不符合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势,于是这些旧工业建筑以及旧工业区的保护改造与再利用被重视起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筑再循环理论,美国建筑师劳伦斯·哈普林在1965年完成的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时提出了再循环理念。他认为,“再循环”是重新调整建筑内部空间,实现功能转变,并致力于人们所接受。吉拉德里广场的前身是一位叫吉拉德里的巧克力制造商买下的厂房,在建筑师的改造下成为美国第一座由工厂改造成的露天购物中心。出于对原有厂房具有标志性的考虑,建筑师并没有选择把砖造厂房全部拆除,而是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保留和改造,既保留了文化也提供了新的功能。建筑再循环不是让旧的建筑被动地适应新的功能,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适应、直至创造。


         2.2基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下的城市更新模式
         通过近年来中西方的设计实践,可以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城市更新分为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商业及综合开发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以及主题博物馆及展览馆模式。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模式一般要求工业遗产用地要有比较宽阔、开放性比较强的空间特点,并且工业遗产文化特征比较鲜明更适合此种模式;商业及综合开发模式对工业遗产的要求比较宽容,在这种模式下空间的塑造以及工业肌理的适当保留是开发的重点;创意产业园的兴起是推动工业遗产改造发展的一大因素,适应空间的活动比较有活力并且对空间的艺术要求较高,在追求精神寄托的现代社会更容易得到现代人的认可[3];主题博物馆及展览馆模式适用于工业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展览主题不限于原有的工业主题。
         三、哈尔滨江心工业区更新改造
         3.1项目概况
         哈尔滨江心工业区位于松花江风景带核心区。三面环水,距离多个著名旅游景点不到1个小时车程,水路交通便利,链接松北新区和南岗老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老旧城区,为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家属集聚地,历经八十四年沧桑变迁,成为今天的船厂社区。
         改造区域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基地内北侧为现在的哈尔滨北方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原哈尔滨船舶修造厂)。南侧主要为居住区,社区的物业、基础设施产权及社会职能由黑龙江航运集团子公司黑龙江钱塘物业负责。
         3.2改造对象
         改造对象包括哈尔滨船舶修造厂、住宅区以及区域内的环境整治。
         3.3改造策略
         3.3.1策略一:环江聚景——填补太阳岛风景区空间格局
        哈尔滨江心工业区所处位置紧邻太阳岛风景区,处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在开发过程中,恢复地区的生态应处于前提位置,结合现阶段江心工业区及周围地区条件和上位规划,在恢复和优化生态的前提下对开发的强度进行调控,并调整功能结构与产业结构。选择有利于滨水生活和生态恢复的改造模式,;开发功能上可以选择利用滨水价值和旧工业建筑文化价值的公共文化设施。因此船厂社区根本的发展思路应依托于船厂的工业文化,建设娱乐康体为主导功能的公共服务社区,形成完善的设施网络,汇集新旧区人口,激活社区活力。
        3.3.2策略二:织水衔江——构建慢行交通网络系统
        针对哈尔滨江心工业区对外交通体系不完备,对内交通组织混乱的情况,对外增加水路交通方式,与来往太阳岛的航线形成环线,形成太阳岛风景区、松北新区南岸与老区北岸的交通一体化,必要的情况下增设可以车行的桥梁。内部交通的治理上,根据道路运行状况保留船厂社区原有的道路肌理,并加以延续,使更新后的区域肌理与整个城市肌理相互协调,形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社区江岸建立慢行绿道与铁路公园慢行桥衔接形成更完整的慢行环线来增加船厂片区与松花江两岸的联系,并且依托车行道建立人车友好步行空间,保留棚户区道路肌理,使人与城市、水域以及区域内开放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3.3策略三:延续文化——船工业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
        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是体现其独特性以及形成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保障。哈尔滨江心工业区中船舶工业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与此同时产生的集体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浓厚,规划以船舶修造厂为中心,结合现有文化活动并开展新的文化活动,以滨江慢行步道以及绿地来联系各类开放空间和文化建筑,打造主题文化活动以及举行活动的空间,形成以船舶工业遗产为中心的公共场所,实现江心工业区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韩福文,王芳《工业遗产的体系结构及其基本属性——以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李彦瑾. 《共生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 西南交通大学.2018
[3]姜雪薇.《基于典型空间特征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研究》[A].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会议.201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