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建设契机下的人防工程建设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姜圣华1 许新宇2
[导读] 新冠肺炎成为2020年的一次人民战争,对城市管理、灾害应急能力、卫生体系进行了一次实战检验。
        姜圣华1  许新宇2
        1.浙江省地下建筑设计研究院(310000) ;   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要:新冠肺炎成为2020年的一次人民战争,对城市管理、灾害应急能力、卫生体系进行了一次实战检验。源自武汉的新冠疫情给未来的人防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千载难逢的临床案例。空袭的对象除军事目标外,还包括经济、政治重点城市及这些城市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未来生化战争叠加信息化制导武器袭击不是没有可能,而生化战争、大规模空袭的主要危害对象则是人。战争中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受到破坏[1]。未来社区是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来的,这一概念被视为浙江“十三五”期间继特色小镇之后的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之一。在此契机之下,从人民防空应对现代战争角度,如何构建一个平战结合的韧性社区,也是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提出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的人防工程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配建指标体系。
        关键词:未来社区 韧性 平战结合 人防规划
1 引言
        新冠肺炎发展以来,由于交通网络运行效率的提升,叠加春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传播的规模、速度、广度已经远远超过SARS。紧接着,因为医疗资源的挤兑,造成了全球662万人感染,近40万人死亡(6月官方公布数据),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万亿计。比尔盖茨在2015年的TED演讲中提到当生物恐怖袭击产生于都会区时,那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额外的投资可以让世界更安全,带来更多的益处。人防工程及队伍就是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额外投资。从近年来爆发的战争表明,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是战争中首先会遭受袭击的目标[2]。在当前有这样一种看法, 就是在未来的战争中,最后的胜利者不是掌握武器最多的国家, 而是受了打击能生存下来并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国家[2]。人民防空工程应该为未来可能的生化战争、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战争[3]做好准备,从而尽可能地保存好恢复的潜力。
        起于新冠肺炎的防控的启示,笔者认为结合未来社区规划建设的契机,提出人防工程相应的配建指标和要求能在平时防灾、防疫,战时防空中起到扎实的保障作用。
2 社区单元在应急防护和人民防空中的必要性
        仇保兴认为,城市韧性分为结构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三个层面:结构韧性包括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政府韧性,分别指代基础设施应对城市灾害、经济结构抵抗金融巨变、社会民众面对重大事件、政府部门维稳职能运行及安定民心的能力[4]。人防设施是保障城市最基础的公共设施之一。
        居住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居住区韧性成为系统韧性调节和管控的重要切入点之一[5]。国际防灾复兴机构(IRP)提出“柔和社区”概念,在社区层面提出韧性城市要求,尤其是面对突发灾难和疫情的社会组织关系上的压力,以柔和的社区管理对抗强大的突发灾情,通过调动社区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发动人的韧性力量,凸显韧性城市中人的韧性潜能,凸显出“以柔克刚”的韧性规划的优势所在[6]。国内学者也提出,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与安全防御的基本单元,在为城市韧性精细化规划提供依据以及构建城市多空间尺度上的韧性等方面责任重大,是未来防灾韧性城市构建的着手点与关键环节[7]。
        从武汉肺炎的防控来看,各地迅速启动了严控人员流动的措施,对各类社会活动实施了“硬隔离、冷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0日在北京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浙江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推出了“五色图”、“健康码”,疫情评估精度达到了街道级别,从而成为全国“精准施策、精密管控”的样板。
        从以上可见,将人防设施的准备和管理落实到社区单元从而精细化落实人防工作十分必要。下文将从15分钟人员防护体系、保障工程配建、智慧化信息指挥通信系统和人员组织管理提出未来社区的人防规划建议。
3构建地上地下相互耦合、防空防灾两用的社区地下防空体系
        坚持全民防护、重点建设,坚持平战结合,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军民兼用,统筹组织指挥、目标防护、人员防护、专业力量、支撑保障五大体系。笔者建议以“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契机,将社区拓展为人民防空的基础空间单元,建立组织高效的人防安全社区。一方面要通过部分资源的下沉,强化基层在配套工程、专业队工程、实时监控、指挥通讯等的能力,实现社区生产生活与战役前线、战略要地的适当分离,避免互相干扰。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社区的基层组织动员和沟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缓解城市抗战压力,推动城市有序运转,并提供相应的后方支援。总之,社区人民防空工程宜结合地面设施布局,构建地上地下相互耦合、防空防灾两用的地下防空体系能有效提高战时运转速度和平战转换的效益。
3.1 全员防护、有序疏散、高效保障、互联互通的社区人员防护体系。
        一般来说,社区居民分为三部分,即留城坚持工作人员、组织管理者、普通人员。前两者为长期需要掩蔽防护的人口,后者是需要及时疏散的人口。
3.1.1社区人员防护体系的空间结构
        整个社区人员防护体系形成以战时社区保障中心为核心,安全掩蔽单元(3-5分钟)为基础、疏散道路为轴线的战时功能结构。其中社区保障中心为战时负责保障居民物资、医疗救护、治安等重要后勤保障工程及队伍,包括物资库、专业力量、医疗救护站、供水站;安全掩蔽单元则为相互连通的人员掩蔽工程,为最基层的战时管理单元,内部应配备维护秩序,发放食品、物资等应急管理人员和信息通讯设备。疏散道路和疏散集结点则比较容易理解,是向外迅速疏散的通道,应保障其在战时的通车能力。

图1:15分钟社区人员防护体系
3.1.2人员掩蔽
        从发现目标-判断决策-实施打击,其周期由海湾战争时最初的2h缩短至伊拉克战争时的6min,而对遇袭方预警反击和人员疏散的反应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8]。从现代战争预警时间短的特点对疏掩模式提出的要求是先掩蔽后疏散,也就是要做到全员掩蔽。因此,人员掩蔽工程的布局应以“全员掩蔽、就地掩蔽”为主导思想,实现“安全社区”的基础保障。笔者建议以200米为服务半径[9],统筹未开发地块、更新地块,构建就地掩蔽的人员掩蔽工程联合体,尽量做到互联互通;其他老旧小区应结合公共绿地、广场等补充人防掩蔽工程,构建人防“3-5分钟”安全掩蔽圈。
3.1.3人员疏散
        根据《人民防空工作指南》,人民防空疏散一般可分为早起疏散、临战疏散、紧急疏散三个阶段。早期疏散以民众自发疏散,疏散对象主要是非必须留城的、有愿意投亲靠友等自行离开。临战疏散对象为重要经济目标周边及重点区域人员及无人员掩蔽工程的老旧小区和其他需要组织疏散的人员,在7-15天内由各防护区统一组织疏散至疏散地域和疏散基地。紧急疏散以重要经济目标空袭影响区域内防护人口为重点,在空袭来临前将区域人口向影响范围外疏散,疏散隐蔽到附近人员掩蔽工程内,笔者建议规划好疏散路线及道路两侧建筑控制要求、疏散集结点、相应的疏散地域及制定疏散基地的设施配套要求。针对紧急疏散,应当结合公共设施如中小学、大型场馆、公园绿地等布局,平时应做好平战转换的准备措施。
3.2 建立小型、综合、完备的配套保障工程体系。
        针对普通社区,目的就是保存被空袭、生化武器等摧毁战争的潜力,也是战争中后期。如何保存居民的生命是重中之重。与战时生活息息相关的必然是及时掩蔽,快速向外疏散,保障三生产人员的安全和生活。从而可以得出,战时与社区息息相关的必然是治安、医疗救援、抢先抢修专业队,物资库,供水站,医疗救护站。现状的人防工程建设在这方面的配备极大缺失,几乎可谓零基础。
        本文建议结合各类设施的特点,与地面设施进行配套结合,减少平战转换的难度。如地下医疗救护站可结合或邻近社区医院(街道级)布局;各类专业队可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尽量布局于社区地理中心,或与社区大型防护工程结合,减少战时服务的交通时间;物资库可结合社区内大型超市进行布局,或结合社区服务中心,沿疏散道路两侧布局,利于战时的物资分配;根据地下水分布情况,宜选择合适的水源作为战时区域供水站水源;食品站作为临时制作食品的工程,宜结合5分钟生活圈进行布置。此外,根据未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建设模式,社区宜结合更新地块(广场、公共设施等),强力推进重要的综合防护中心,配备完善的专业力量和医疗救援、食品站、物资库(防护保障中心),保障三生产人员的生活和救治需求,最大程度维持城市的战争潜力。设施及人员的配备考虑到效益问题,建议空间小型化、类型完备化、功能综合化,达到分级防控精细化的效果。

图2:不同的掩蔽-保障配套模式
3.3 结合社区大数据平台建立精确的设施管控和组织指挥系统。
        通过物联网构建人防工程传感系统,基于城市大脑、智慧交通等数据,依托人防大数据管理平台,达到预警、指挥、救援、掩蔽、综合保障等功能的实时化、智能化。比如制作人防智能掩蔽电子地图,可以通过对社区及周边的掩蔽工程的实时监控,为居民提供掩蔽数量、空位、路线等信息;通过搭建运维管理平台,可以对各类人防工程的实时数据监控,可视化管理,从而快速发现问题;通过社区大数据平台,联通人防指挥体系,可对上级指示做出最快的部署,指挥物资配送、人口疏散、紧急救援、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相关企业的生产等进行实时监控与调用等等。建设未来社区,要以科技为基础,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人防工作精细化。
3.4 加强战时组织管理人员的建设与训练。
        应定期组织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比如民众如何应用电子掩蔽地图,如何疏散,如何参与支援;管理人员如何进行平战转换,应该考虑到哪些问题;专业队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的相关技术问题。下图是杭州一位市民画的杭州社区防疫行动的组织,详细地解析了疫情防控的人员组织和工作部署。对于战时防护,人防工作者甚至社区居民也应当有一张模拟战争情景绘制的人员与行动的部署图,使工作落到最底、最细,以维持城市在战时有序运转。
        根据杭州疫情防控的经验,人员的组织包括指挥协调、后勤保障、排查摸底、信息报送、巡防管控五类人员。除以上专业力量(治安、防化防疫、医疗救护)外,战时人员组织大致可以分为指挥协调、引导宣传、后勤保障、交通运输、信息通讯五类。平时应当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以具备足够的应战能力投入到应急防灾、疫情防控和战时防空工作中。
        
        
4 总结:未来社区人防设施配建指标体系
        上文提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社区人员防护体系,笔者将通过一个表格详细阐述下人员防护体系与地面功能的耦合关系,以及灾害发生时的综合利用。

        本文提出的社区人防体系没有提及关于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笔者认为电力、电信、气的输送方式是网络线型,它们不能在相对独立的社区层面进行考虑,而应该以其网络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模式,因此本文没有提及。此外,各类设施相应的建设指标在本文并未量化,可作为未来探讨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冬梅.对我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思考.新建筑,2004年5月.
        [2] 郭东军、陈志龙、杨延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人防专业队工程布局探讨.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7月.
        [3] 林 枫, 杨林德.现代战争条件下城市人防工程的功能.地下空间,2004年6月.
        [4] 任珏.由武汉新冠疫情思考面向未来的韧性城市规划. 市政厅(公众号),2020年2月.
        [5] STEINER F R. Human ecology : following nature's lead[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2: 58-62.
        [6] 国际防灾复兴机构(IRP ,《从灾害复兴中学习 -决策者指南-》2007年1月 (来源:顾林生,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后重建需求评估报告,2014).
        [7] 申佳可、王云才.基于韧性特征的城市社区规划与设计框架,风景园林,2017年3月.
        [8] 熊光楷.世界新军事变革问题[ N] .解放日报, 2003-05-30(13).
        [9] 人民防空设施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2019年.
        作者简介格式
        姓名:姜圣华 女 汉 1987.11   浙江省衢州市 单位:浙江省地下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历/职位: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空间规划
        姓名:许新宇 男 汉 1988.10. 籍贯:安徽省合肥市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学历/职位: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空间规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