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平
溧阳市永平小学 213332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说良言启智利于行。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在互动生成中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启发,协同发展。这样,倾听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信手采摘的两种倾听现象,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现象一:交流算法多样化。学生高举着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来,都在争先恐后地喊着“我”“我”老师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一些没有被点到名的同学就有点泄气状:“哦”——他们只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在意倾听,相反只有老师在排除干扰,努力倾听着,并试图把听到的有效信息写在黑板上;不一会儿,“我”“我”的声音又此起彼伏,小手又如林。这时,被点名回答的算法,有的几乎和前面已经表达的一模一样。
现象二:学生们正襟危坐,个个腰板挺直,右手放在左手上。四十分钟的课堂,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自始至终学生都保持着这样静坐的听课的姿态。
思考:平时上课,我们老师关注的是有多少学生举手,学生回答问题是不是在教与学的思路上,是否与我的预案一致,往往忽视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是对话,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很有必要使每一位学生学会倾听,因为只有会倾听,才能从外界接受到有用的信息,进而丰富自己,深化思维。事实也说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会倾听如同在教室里睡大觉,不仅影响学习的效率,更影响到学习的兴趣,甚至直接决定着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行为。
上述“现象一”中,当一个学生提出了一种算法时,教师不仅仅自己要能听懂,善于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再生性资源,而且还应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倾听别人发言,然后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思考,有不同意见的再与其他人讨论;组织引导好学生共享资源,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促进思维的有效优化。“现象二”是多么传统的听课模式——师道尊严呀!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历来要求的是学生正襟危坐,亦步亦趋,“规范”思考、“标准”解答。不是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体验数学的价值,而是被简单地演绎成为数学训练,失却了人性的关爱,成为规则化地把鲜活生命输出成“教育”商品或工具的过程。
四十分钟静坐实在有点为难孩子,老师也许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坐好听清,自然就会了。君不见,自己反复强调的内容,学生作业依旧出错吗?课堂中的个性不再飞扬吗?现象中的倾听,是在教师强指令下的被迫倾听,缺少内趋力,学生往往不会有意收集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人文的课堂,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课堂。试问,一个清规戒律如此森严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如何充满灵动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又如何被点燃?
策略:“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倾听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性,可以选择:
(1)自由倾听。加德纳第二多元理论告诉我们,人是富有不同特征的个体,其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的人喜欢闭着眼睛听,有的人喜欢边看边听,有的人喜欢安静地听,有的人则喜欢边听边伴随着一些动作。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只要在听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即可。
(2)听后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提出倾听要求:同学发言不完整,你可以帮他补充;同学发言不正确,你可以帮他纠正;同学发言很精彩,你可以为他鼓掌。倾听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成。让学生听后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倾听的好方法,课堂上可常问学生:“你听懂了吗?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谈谈你的想法。”故意问:“他说什么来着?老师和同学们还没听清,你能重复一下他刚才说的话吗?”再加上老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或幽默风趣,自然会吸引学生的耳朵,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大脑。
(3)及时鼓励。一旦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提高了,教师要及时鼓励,或用赞许的目光,手势;或用溢美的语言;或用小小的物质刺激,一块橡皮,一本本子,一支铅笔,乃至一朵小红花,都会使学生精神焕发,听课会更专注、更有劲。
(4)自我反思。这是自我与心灵的对话,促使思维从自发走向自觉状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难免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颇。学生如果具备自我反思的行为能力,课堂中就会自觉去倾听,去思考“如果我是老师会怎么讲?”“同学的这种想法有什么道理呢?”“我的思考与他的想法哪一种好呢?”倾听有效地促进了思维,反思使思维更加自觉,更加深刻。
学会倾听,自由倾听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充满着把学生从被动或无序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关怀。学会了倾听,成功的快乐将更加接近,自信和兴趣也会孕育诞生。学生养成了自觉倾听的好习惯,在对话交流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形成思维的“群策群力”,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学生在对话、交流、倾听中引发的认知冲突,发生的思维的碰撞,闪烁出了智慧的火花,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丰富生动,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