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主题课程的构建与校园实施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1期   作者:乔录昌 田金芳 李广明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它可以激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建设精神家园;它使地方文化、群体文化获得了全人类意义。
        乔录昌 田金芳 李广明
        潍坊市育华学校  潍坊科技学院 261051
一、项目的背景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它可以激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建设精神家园;它使地方文化、群体文化获得了全人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唯一选择,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潍坊的潍水(潍河)作为潍坊的母亲河,民间艺术集中分布在潍水两岸。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存品类繁多、底蕴丰厚,且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寒亭、昌邑、高密、诸城、青州、临朐一带。潍坊市区和青州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寒亭、高密都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杨家埠年画被国家列为“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全国试点项目”;杨家埠大观园成为“全国56个最具有民俗风情旅游景点”;杨家埠有“国家民俗文化遗产村庄”之称;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另外,青州正在筹建东夷和甲子文化生态保护园。截止到目前,潍坊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诸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舜的传说、孙膑拳、青州花毽、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共13项。潍坊先后有《乡土瑰宝》、《风筝的学问》、《潍坊年画研究》、《潍坊工艺美术大观》、《守望精神家园》、《古风遗韵》等30余种研究专著相继问世, “潍坊文化三百年研究” “潍坊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先后被文化部立项为全国重点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为有效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储备。
二、项目研究的问题、内容及观点
        如何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品类繁多的非遗文化项目如何与学科教学契合?非遗文化项目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非遗文化的师资如何解决等都是学校面临的挑战。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规律、结合学校与潍坊的实际,本着“让每一个学生每天都有新进步”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多方位整合,把潍坊市非遗文化传承的部分项目(风筝、民间文学、面塑、剪纸、扑灰年画、花毽、绢花、纸花、十字绣)与综合实践活动、美术、体育、音乐、语文、传统文化、思想品德、环境教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校本教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纳入校本课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培养民族文化的传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样老师能找到生动的教材,学生们会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非遗”也有了传承土壤。师生在寻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充分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会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与学习乐趣,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愉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简单的技艺,深刻地领悟到非物质文化是祖辈们留给他们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三、项目研究的思路及策略研究
        为切实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完成课题目标,将采取下列措施和方法:
        1.高度重视,启动课题项目开发。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调研、申请、实施、调控、评价、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形成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开发体系。以课程观打造课堂。制定工作目标:全方位建立学校非物质文化传承选修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确立“非物质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并纳入学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逐步建设和完善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了解学校、教师、社区的优势,借助优势项目开发非物质文化校本选修课程,教师人人参与课程建设,实现师生双赢。
        2.多管齐下,推进项目实施。
        学校聘请专家和组织教师进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研讨,提高认识。
        3.尊重学生,确保开发项目高质量。
        通过问卷调查,选择开设适合我校学生的非遗项目。结合学校实际确定非物质文化课程。派老师外出考察,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本着教师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课程和聘请民间大师进校园的原则,精心开设各类非物质文化课程,达到充分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扬学生个性。
        4.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让每位师生找到展示才华的平台。
        每个学期初,教导处公布非物质文化校本课程开课指南,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5.严格管理,评价机制保驾护航。
        加强课程管理,出台评价考核措施。
(一)教师从教有章有序。每位项目实施教师上课前必须有实施方案、教案、考勤的评价记录等。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质量进行评价,并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
(二)学习活动重效果。保障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有实效。
(三)评价督察有力度。教导处通过调研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作为教师校本选修课程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成果展示有阵地。学生学习成果平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小组评比竞赛等形式展现。
 6.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走出去——学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内外有关部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知识培训,回校后积极辐射。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课程专家、非遗传承人,对我校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抓住课程纲要,编写校本课程。
(3)鼓励教师自学。
四、项目研究成果
        自我校非遗主题课程开设以来,学生全员参与主题学习。2010年被认定为潍坊市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2012年11月被授予潍坊市面塑传习所; 2018年被认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潍坊电视台对我校的剪纸、面塑等课程进行了多次报道,潍坊市素质教育周报也刊登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报道,潍坊日报、潍坊晚报也多次刊登我校开展活动图片新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