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情亦趣亦生活· 儿歌——论儿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1期   作者:潘时时
[导读] 儿歌已经成为一线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日常化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潘时时
        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儿歌已经成为一线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日常化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如何借助儿歌,高效导入,有效突破难点,清晰整理课堂,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做合理的思考、总结、归类和运用。根据儿歌的特点和类型,对儿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运用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让儿歌更好地助力于品德教学,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儿歌;优化策略
一、探讨儿歌“四重奏”,让儿歌作用显性化
1、课前引现,激发兴趣
        针对低段儿童的活泼好奇的性格特点,课前引现与课堂密切相关的儿歌,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切入口。儿歌具有简约性、趣味性、针对性。它能有效地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有趣、轻松的状态中洋溢起对新课堂的期待。
2、课中出现,整理课堂
        儿歌也是课中操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低段儿童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借助儿童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儿歌形式,结合教学设计,适时呈现围绕课堂精心设计的儿歌,也能让学生在与课堂的密切联系中,以师生、生生等多样的互动形式,确保学生的在课中的学习欲望,保持儿童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使儿童能继续浸润课堂。
3、课中呈现,分解难点
        在低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活泼有趣的儿歌,能直观地抓住主题内容,搭建“儿歌”支架”,分解教学难点,让课堂要点清晰化,以好玩的儿歌形式突破学生的困难区,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规律。
4、课尾再现,总结要点
        课尾的再现,这并不是为了凑满课时的花哨操作,亦不是对课堂内容在结课处的简单重复。它具有全面性,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又兼具针对性、概括性、趣味性特点的儿歌,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指导儿童的行为,将孩子的学习“深度化”。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孩子个体品德成长的内在规律。
5、课外延伸,指导行为
        儿歌是孩子在课外活动中,常挂在嘴边的生活行为。它非常巧妙地结合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内容轻松自然地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共鸣更强烈,作用也就明显。也正是儿歌这种简单又有指导性的直指内心的语言体验,建构了他们行为指向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体系。
        综上所诉,我们知道儿歌对于低段儿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起情、激趣、融生活的指引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一线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合理有效地运用儿歌,优化我们的品德教学呢?下面,我们就谈谈不同类型的儿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借助“儿歌”三步走,让德育效果最优化
     通过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文本的解读,对一二年级教学设计的梳理,我们发现,文本和设计呈现的儿歌类型大致分为三类:游戏类、教诲类和生活经验类。





















1、用游戏类儿歌穿起导入,化抽象为具体,加深认知上的理解
        相信大部分一线教师都会选择游戏或者情境创设导入,而我们探索的游戏类儿歌正中下怀。因为它符合低段儿童爱玩的性格特点,这种带有“玩性”色彩的游戏类儿歌,配合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活动的全员参与,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们一起做》的导入设计,播放儿童相当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类儿歌微课,再现了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游戏场景,在快乐无压力地参与到“一起做”的游戏中,生生互动式的游戏儿歌活动中,水到渠成地化解了对“规则”的认知。它破低段儿童对“规则”概念理解的难点,打开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大门。用心创设这类游戏儿歌——整合教材内容,源于学生生活经验。它让我们的导入贴近儿童的心理需求。
        2、借生活经验类儿歌嵌入课堂活动,引生活到教材,提炼活动中的探索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我不胆小》为例。教师针对孩子们提出的害怕打针吃药的生活例子做引导,把学生课堂生成的点子,柔和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小针管,细针头。病菌见了直发愁。给我打针我不怕,就像蚊子叮一下。及早预防身体棒,去处疾病精神爽。运用亲近式的儿歌语言帮助孩子做探索活动中的总结。它帮助儿童在真实生活中,做好心理建设,达到内化于心,指导的生活的效果。
3、融教诲类儿歌整合板书,展课内到课外,促进体验中的感悟
        那么如何运用教诲类的儿歌呢?教诲类的儿歌最大特点就是在课堂学习后,能融化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它能无痕式地指导儿童的真实生活。实现了课内外的整体性、延续性。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为例。教师针对处于道德思维还处在前习俗阶段的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在课的结尾处做了这样的巧妙设计:
        1、借助第二次排队体验秩序,教师随机板贴:文明有秩序。
        2、运用插队环节体验公平,教师随机板贴:公平。
        3、凭借大量事实数据思辨讨论,感受排队更安全,教师随机板贴:更安全
        4、回顾吃亏,对比数据,感受排队的重要性,教师随机板贴:还是排队好
        5、课前聊收获中提升情感,教师随机板贴:心中有他人。
        不知不觉,黑板上出现了一首排队歌,我们一起打着节拍来读读吧。

它巧妙的将课堂的要点,以清晰地板书形式呈现,最后要化作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让学生的道德体验在快乐地而歌声中不断强化,直至内化,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而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对复杂的隐患更多的境况时,内化了排队道德行为,在儿歌这种形式下重新快速被激发,有效地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深层次地体验。
        不同类型的儿歌运用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但是不论采用何种策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要切合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实现我们品德教育从文本走向人本,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知性走向德行,从灌输走向涵养的转变。让儿歌更好地助力于品德教学,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晓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