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初中学校劳动教育创新模式和多效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1期   作者:娄杲滢
[导读] 夯实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娄杲滢
        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中心学校 312400
        【摘要】夯实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1]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尊重劳动也是我国“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劳动教育是“新时期”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通过确立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建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来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多效实施路径,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劳动教育  创新模式   实施路径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2017年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地位。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中小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情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学生只有在学习、了解和掌握某项劳动技能后,才能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
        一、当今劳动教育的现状
        人们对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是由于劳动教育自身特点的限制,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以致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难以体现,最终导致劳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而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又过于简单化,有些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与技术学科,有些人甚至用简单的劳动惩罚来代替劳动教育。
        学校弱化劳动教育,家庭软化劳动教育,社会淡化劳动教育,是如今劳动教育的现状,以至于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的建构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是中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3】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的指导下,社会各界要积极转变劳动教育理念;学校要合理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做好学校课程与社会资源的衔接;力争以常态化的形式,建构劳动教育新模式。
        1.围绕立德树人,积极转变劳动教育理念
        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劳动态度的转变,劳动习惯的养成,寄希望于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全社会要积极转变劳动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如今的劳动教育不仅仅单纯指学生学会了某种实际操作技能,还指以探究、沟通、应变和创造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养成协作、契约和环保等现代劳动观念。
        2.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热情的提高,劳动意识的增强。学校要结合本校教育发展理念,明确劳动教学目标,设计和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供不同年级使用,并及时做好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和总结。此外,还鼓励班主任教师开设具有本班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和社会劳动,获取更多劳动体验。
        3.统筹协同合作,充分衔接社会教育资源
        由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局限性,学校应重视与社会资源的衔接,将劳动教育课程拓展到社会范畴。

学校要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家长要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负起劳动教育的责任,明确各自在劳动教育中应承担的角色,统筹规划、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三者在劳动教育中的整合作用。
        4.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形成劳动教育常态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建构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需要将劳动教育常态化。[4]除了学校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外,还可用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或社区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素材,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和社区等社会生活中,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劳动教育场景,促使学生劳动行为和劳动意识的常态化,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城郊学校劳动教育的多效实施路径
        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侧重于活动性和工具性,减弱了思想性和教育性,致使劳动教育缺乏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教师要开发劳动教育的多效实施路径,才能赋予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
        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立足点,创设劳动教育新局面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劳动教育的今天,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指导下,学校要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每一个学校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着众多劳动内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实践与体验。
        2.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开发劳动教育新内容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见,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是最好的呈现形式。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评价都是开放的,可由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相应教材。
        3.以校外实践体验为补充剂,营造劳动教育新领域
        劳动教育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程资源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周边社区,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拥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活动。家庭也是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最好的场所之一,借助学生家庭的独特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动态的实践基地。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学生能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辛劳,父母也能感受到学校劳动教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4.以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力,促进劳动教育新高度
        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也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侧重于教师对学生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我校还将家长评价引入到劳动教育,让家长以专业实践者的角度,参与到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建构了劳动教育新的价值空间,使其更具有新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由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通过转化劳动教育理念、设计劳动教学课程、衔接社会教育资源等方式,逐步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多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熙.袁玉芝.李海波.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04):56-58.
[2]韦链.心理素质提升目标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
[3]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4]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04):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