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祖新
宁波杭州湾新区世纪城实验小学
摘要:思维导图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探究了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应用思维导图来丰富写作的素材,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写作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高段习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系统化,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把抽象思维形象化,便于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既帮助小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了思维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巧用思维导图来开展习作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巧妙构思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写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小学生往往面临着无从下笔、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流水账等情况。这虽然和小学生对生活缺少洞察和思考有关,但是也是没有方法的体现。思维导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完成习作的过程需要将各方面的细节进行组合,比如一锅菜,需要各种配菜和配料进行合理的搭配,才能制作出美味,因此,在习作时将完整的习作知识体系构建出来十分的重要。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对习作的几个模块进行明确,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构建体系,让学生能够抓到主脉,再去填上细枝末节,使文章不跑偏。针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当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千篇一律,需要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1]。
二、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当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有效策略
(一)应用思维导图来丰富写作的素材
由于小学生有着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很多学生面临着无事可写的困境。小学语文的习作都是要让学生与生活进行联系,但是学生缺乏搜集、运用素材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将与主题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写作框架、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在以感受自然,回忆暑假生活为主题来进行习作练习时,学生都觉得没有可写的,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出去游玩的,一组是没有参见活动的。对于出游的学生,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以出游为中心,进行枝干的延伸,可以写上时间、地点、心情、过程等,之后可以在心情上进行延伸,出发之前是怎样的心情、游玩当中是什么心情、游玩后的感受。在过程当中可以延伸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等。这样就帮助学生构建了写作的框架,学生利用这个框架来构思、来丰富素材、加强想象等就能够成文了。对于没有外出活动的,也可以依据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有趣的事情进行框架写作,来帮助学生解决没有事情可写的难题,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可以利用,从而提高写作的质量[2]。
(二)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写作的方法
面对小学高段语文习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解决习作难题,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高段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缺乏中心、行文涣散、重点不明等情况,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对行文的体系进行构建,将重要的内容进行罗列,特别是能够更好地将主旨突出出来,再依据主体去构思各个部分,这样就能形成这篇文章的构思了。在习作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多思考尽可能有新意地进行构思,不要将思维进行局限,学生惯于线性思考,就会使文章变得乏味,缺乏新意。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在写作当中先明确主题,之后借助思维导图来发散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的思路,尽可能进行在突出主题过程中有新意。比如,要求学生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人,教师通过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如图,学生很容易抓住妈妈勤劳的主旨来进行行文,比较的清晰,很容易通过主线来打开思路。
在具体的写作当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围绕主旨来丰富内容。一个主题能够写出千变万化的文章,这就使得在运用思维导图时不能拘于形式,要灵活多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这样的方法,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3]。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依据写作的主题来对相关素材进行搜集,这样能够有更丰富的创作内容,同时利用思维导图不断提高写作方法,能够突破学生写作的诸多禁锢,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的提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高效的写作手段,来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静. 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J].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3):40-40.
[2]郭金娟.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 小学时代, 2018,(6):11-11.
[3]刘梦婕.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 12(32):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