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标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中学
摘要:本文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有效性、有利于物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等角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在物理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创新物理课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重视评价与奖励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习兴趣
引言
物理课作为当前高中重要课程之一,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物理课教学成为学生物理成绩提升的主要途径,物理课教育教学模式的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动些是成绩提升的关键因素,教师教学创新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学生学习兴趣在物理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有效性
物理课学习有效性提升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物理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上升之后更能体会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效率和兴趣二者相辅相成。物理是一门有深度的专业课程,部分学生学习物理吃力,影响物理课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物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
物理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利于物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秩序井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缺乏秩序性的物理课堂,物理实验不能有序进行物理课程不能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长此以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下降。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
(一)创新物理课教学模式
在物理课教育教学当中,传统的物理课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应当创新物理课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物理教材九年级第11章简单电路这一章节第1课《认识电路》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将电路及其有关的设备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视频和音乐当中感受电路。创新教学法有助于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电路的相关概念。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探究法进行物理教学,在物理课开始之前,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学习任务。
学生在小组探究与学习当中,形成良好的思考论习惯。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物理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1]。
(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频率有关。研究表明经常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拥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应当提升学生物理课的参与度,那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物理课教学与实践当中来。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物理教材九年级第13章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节时,在《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课实验当中,通过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参与物理课的。高中生对物理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很乐意参与到实验当中来。物理实验能带给学生新奇体验,学生更乐意亲自参与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首先,物理教师要将学习任务和实验项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实验材料。其次教师要将实验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步骤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再次,教师应将实验操作主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学生的实验探究当中得出实验结论,以此提升学生物理课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物理课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误以为学习是被动的过程,因此应当借助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升物理课教训的有效性。
(三)重视评价与奖励机制
在物理课的学习当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在积极的评价当中,设立奖励机制,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物理课学习的兴趣。在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5章通信技术的学习当中,学生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前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创造能力设计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盛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场景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针对学生在物理课中的表现,物理课教师应采取及时评价机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小表现及时的给予肯定,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物理课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在物理实验项目当中的重大发现,教师应当给予其重大表扬。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当中提升自我。完善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更有学习物理课的积极性[2]。
三、结束语
学校在物理课中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与物理课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物理课实验教学在项目教学方式中提升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物理课实验操作提升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物理课。
参考文献:
[1]陈艳珍.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 考试周刊, 2018,6(004):153-153.
[2]魏吉芳. 借助实验培养兴趣——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