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力
龙港市十一中学325802
摘要:微课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辅助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的教育学改革不断推进,微课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通过微课的形势式,可以充分的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学习,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微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微课;初中;科学;应用
引言:
微课主要指的是一种将视频当作载体,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实践要求,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根据某个重要的知识点,或是难点等,围绕教学问题,更具有侧重性的讲解知识内容,是一种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的教学工具。
一、初中科学教学利用微课精缩实验内容
微课最直接的特点就是比较省时,更能够突出其中的重点,把冗余的内容有所精简,使课堂时间的利用更加高效。尤其是很多科学实验需要通过长时间等待,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减去等待的时间,让学生直接可以看到实验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样的效果在日常的课堂当中很难达到[1]。
比如在教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这一课的时候,这个实验成功的概率相对比较低,因此,有很多教师都会选择口述实验。这样的方法不直观,很抽象。但是这个实验耗时是很长的,准备工作也很多,而且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多,通过讲解也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知识,可是却会忽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这时候如果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就可以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先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再进行视频的剪辑,在旁边直接添加说明,然后再形成实验微课。很多需要用较长时间完成的实验,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比如《细菌的培养》等。使用这样的微课来完成实验教学,其效果比直接讲述要更加显著。
二、初中科学教学利用微课清晰突出教学重点
(一)从多角度进行拍摄
比如教师在教学《焦耳定律研究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如果想要演示实验的过程,就可以使用微课视频,将画面角度截取下来,然后提示需要重点观察的部分,使实验的结果可以更加清楚,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过程,并且充分的观察实验的现象,给之后的实验探究打下铺垫[2]。
(二)突出操作关键点或现象
有一些实验操作的关键点是需要学生格外注意的,在录制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拉近镜头,或者给特写进行拍摄。也可以在编制微课的时候,通过聚焦的方法进行放大。同样的原理,在一些实验的现象过小,或者非常不明显的时候,也可以使用类似的办法将其突出,使效果可视性增加。
比如在教育《水汽的凝结》这一课的时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水汽逐渐凝结成为小水珠的情况,可以使用拍摄镜头拉近,或者使用微课编制过程当中的聚焦功能,放大其中的重点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实验现象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充分的体现出微课实验的优势。
三、初中科学教学利用微课无视空间变化
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实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但有课内实验,也有课外实验。课外实验活动占据的时间很多,对场地要求比较严格,成功率很低并且学生也很难进行实验。课外实验也是一种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不但可以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以及科学素养,而且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其次,课外实验课以及学生的科学创新理念,在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所以,这样的实验也是必须被重视起来的。
比如在教学学生《探究杆影的变化情况》这种课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限制,没有办法实地操作的时候,通过微课的方法,在课堂当中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微课呈现出来相关的实验细节,虽然学生难以动手完成这些实验,但是也体会到了实验创设出来的情景,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感知。
四、初中科学教学利用微课资源共享
科学教师在准备一堂课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察,而且很多课前准备因为和课堂条件不符也会被浪费,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因此,科学课程很难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微课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有很多年纪相对比较大的教师甚至因此而放弃了微课的使用。但是微课有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特点,那就是在制作完毕之后,可以长时间地保存,随时可以使用。教师通过组成群体力量,可以把很多需要大量准备的课程制作成微课,通过资源共享的办法提高效率。
比如在教育学生《水火箭的制作》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有条件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相关实验,然后再一起制作成微课,放在教育共享平台上,从而达成资源共享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大量的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地方,但是教师也不能过于依赖微课,而是要将其看作辅助手段,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季玉蓉.微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J].读写算,2019,10(6):125-126.
[2]曾琳勇.创新教学方法——浅析微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8,006(0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