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伴结核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效果讨论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5期   作者: 杜璐璐 吴秀凯
[导读] 分析针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性。

 杜璐璐 吴秀凯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 肝病中心感染一科830000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51例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25例患者实施基础性的护理干预,针对观察组26例患者在基础性护理干预的前提下加用呼吸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的护理有效性。结果:两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呼吸道异常情况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开展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舒适程度、心理状态的改善,减少呼吸道异常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艾滋病伴结核病;呼吸道护理;护理有效性
    结核病属于艾滋病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现象,结核病和艾滋病属于相互促进病变进展的伴发疾病。当艾滋病患者感染了结核菌之后,结核病的发生率相对于正常人高出30倍左右[1],艾滋病伴结核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内源性复燃、外源性再感染、原发感染等原因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口腔感染、腹泻、胃出血、肛门尖锐湿疣及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2]。为了分析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开展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性,我院针对收治的51例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51例分成两组,常规组2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0例,年龄分布在20至56岁之间,均值为(39.63±5.46)岁;观察组2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1例,年龄分布在20至55岁之间,均值为(39.60±5.43)岁。
  对两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针对常规组25例患者实施基础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施相应的病情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对患者定时测量血压及体温等,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为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结合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对疾病了解程度等等为患者开展PPT讲解、讲座及一对一问答等多元化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客观认识。最后还应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这类疾病的患者杜宇营养的需求量较高,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减少感染现象,提高患者身体素质。
  针对观察组26例患者在基础性护理干预的前提下加用呼吸道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每隔1小时测量患者体温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当测量结果在38.5℃以上时应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处理,在患者体温有所下降时应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更换衣物,保证患者身体的清爽、舒适,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叮嘱患者将每天的饮水量控制在1500ml以上,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速度的提升,稀释及排除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指导患者掌握正确咳痰的技巧,减少痰液积蓄导致的呼吸道感染现象;针对存在排痰困难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家属利用叩背的方式促进排痰,必要时利用一次性的吸痰装置为患者实施吸痰处理,吸痰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呼吸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症状,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SAS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呼吸道异常情况发生率等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25例患者护理后的呼吸道异常情况发生率为32.00%(8/25),观察组26例患者护理后的呼吸道异常情况发生率为7.69%(2/26),两组相比:X2值=4.78,P值=0.03;两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生活理念的变化,现阶段临床中艾滋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艾滋病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受到损害,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导致感染风险的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结核病属于艾滋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感染病症之一,当艾滋病并发结核病之后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使得患者出现程度不一的呼吸困难症状[3]。因此,临床中针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应给予个性化的呼吸道护理,通过呼吸道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护理措施能有效的减少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促进排痰率的提高,保证患者的呼吸道处于通畅的状态中,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呼吸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SAS评分)、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实施基础性护理干预的常规组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且观察组护理后的呼吸道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说明针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开展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性较高。
  综上,对艾滋病伴结核病患者开展呼吸道护理的有效性较高,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冯景文, 陆兴.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患者精准护理干预效果[J]. 江苏预防医学, 2019, 030(002):165-167.
[2]谢丽霞. 综合护理措施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健康周刊, 2018, 000(018):86.
[3]魏岳珍.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J]. 全科护理, 2013, 011(021):1985-1986.
[4]李一欣.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分析与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 2015, 000(015):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