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1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20年5期   作者:李云
[导读] 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李云
新乐市中医医院   河北省   新乐市   050700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患者90例作为统计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病患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5例采取一般临床护理方式,观察组4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观察两组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做出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几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科室收治的重症患者中,使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案,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几率,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愈率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可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手术具有时间长、创伤面大、风险系数高的特点,临床中,应加强护理,对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同时,护理工作也是评价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心脑血管疾病危重患者临床护理中,应重视风险管理,通过控制风险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护理风险管理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90例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病患,患者入院原因为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危象等等。将所有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56.34±2.6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57.89±2.77)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中,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排除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精神障碍疾病患者;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患者;年龄超过80岁患者。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心血管内科重症标准;患者心脏、肝脏和肾脏等主要器官未受损;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手段,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构建静脉通道,并且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出现风险及时处理,提升临床治疗及时性与可靠性[1]。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临床中,向患者本人及家属讲解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和有效干预方式,构建患者治疗信心。同时,护理中,应重视提高患者依从性,对患者生命健康进行积极指导,配合饮食与运动干预,使得患者疾病控制心态发生根本好转。护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临床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发生原因,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控制,使得心血管重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提高病患整体满意度。
   临床中,观察组患者进行翻身体位护理,防止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护理人员也组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必要时,给予病患生命支持,不仅为病患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强化对心血管疾病机理研究,关注对症下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
   护理中,应确保患者病房环境安静整洁,及时调整患者紧张心理,并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控制患者看护人数,确保患者得到充足休息,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医护人员也应对手术室换气频率进行控制,降低人员流动,并且做好病房消毒和卫生护理工作,降低病患伤口感染风险。手术干预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和身体各项指标恢复状况,指导患者进行均匀呼吸,防止出现呼吸不顺畅导致窒息,针对呼吸障碍的患者,应行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进行风险要素分析,并且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出现几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版本对资料进行录入和计算,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X2验证组间数据差异,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控制效果良好,临床护理满意度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症状患者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相关疾病具有较强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中,需要重点加强对疾病的优质护理,注重分析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途径,并且研究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行干预。例如,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可知,风险管理措施应用至关重要,可提升患者临床满意度,实现对病患积极干预,达到控制病情,增加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作用。
   针对心脑患者自救意识较差,应加强风险防范控制,临床中常见的风险总结整理如下:跌倒风险、药物渗透风险和管道脱落。风险发生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临床护理水平。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增加自身风险意识,通过对护理流程的规范,达到控制风险目标。风险管理控制,是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风险因素发生几率的有效方法,应重点加强对风险预防与管理措施应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风险控制方案,降低心血管重症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
   本次研究中,加强对风险管理措施应用,患者发生风险的几率降低,由护理前的24.44%,降低到4.44%,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这一结论与李丽琼“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结论一致。临床护理中,为增加对安全风险控制能力,需要制定有效的交接班制度,相关工作由护士长亲自负责,并且根据护理实际情况,对相关医护人员安全风险意识进行培训。日常管理中,应加强学习,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并且对日常护理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切实发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时效性,确保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获得进步发展[2]。风险控制中,应确保患者心情愉悦健康,对病患进行积极干预和指导,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科室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应对目前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控制风险的合理对策,加强对整个护理工作的有序指导,提升疾病临床治愈效果。在护理措施应用中,也需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对护理内容的优化,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几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患者经过护理风险干预,病情逐步获得好转,痛苦减轻。
【参考文献】
[1]吴改会,楚河静,胡伟.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026(003):153.
[2]李丽琼.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04(025):P.17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