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平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河南濮阳457171
摘要:文99块油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的南端,是由西倾的徐楼断层与向东南倾没的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构造油藏。主要含油层段为沙河街组沙二下亚段。目前油藏开发主要面临以下难点:(1)储层变化快,砂体展布规律难以确定。(2)对文99块出油界限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3)多轮次调整,开发程度高,剩余油分布认识、挖潜难度大。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通过多属性相互融合的方法,有效反映砂体分布特征,提高砂体预测精度,在储层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相控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从而指导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储层预测,二次解释,剩余油挖潜
1主要研究内容
1.1 基于多属性融合的储层预测,提高砂体预测精度。
地震属性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地震波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对其波特征和能量特征的分析,来传递或表征地层信息,进而推断出有用的指示参数。而单一的储层预测方法在平面上能有效的反映成套砂体分布特征,但是预测精度达不到实际生产需要。因此本次采用多属性相互融合,提高砂体预测精度。
1.1.1 地震层位属性的提取及优化
根据研究区的储层特征,根据地质及测井资料分析选取合适的时窗,本次主要是要针对单个时间按沉积单元进行储层分析和预测,因此针对研究区的具体情况,以小层层位为顶底开时窗逐一提取属性。本次研究提取了10多种属性。
1.1.2 地震属性的优化
地震属性参数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需要对这些数目众多的属性进行筛选和优化,以便提高地震储层预测精度和更加有效地进行储层描述。根据已知的地质背景,剔除一些没有明显特征的属性参数,结合钻井、地质数据以及井震标定,最终选取均方根振幅类属性及分频属性反应砂体变化的规律。
1.1.3地震属性的融合
通过开展聚类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对均方根振幅类属性及分频属性2种与砂岩厚度相关性高的属性归一化处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储层参数预测公式,预测出研究区储层的展布情况。本次研究预测的砂岩厚度与实际砂岩厚度相关性达到0.754,模拟与实测结果符合度较高。
图1 文99块储层预测砂体展布图
2 确立了文99块有效储层下限
2.1 测井曲线标准化
测井资料环境校正和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本次选用趋势面分析法。
2.2 孔隙度解释模型
本次研究中孔隙度解释模型是在研究区两口取心井的岩心分析孔隙度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压力校正、岩电归位和声波时差标准化后,建立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相关系,从而建立适合本区孔隙度解释的解释模型。
2.3 文99块渗透率模型
利用取芯井岩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由四性关系研究可知,渗透率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好,因此建立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单相关模型。
2.4 电性解释标准
根据所建立的储层参数模型,结合试油、取芯、测井资料,建立油层、水层、干层的交会图版,制定其电性解释标准,从而有效地划分油层、水层、干层。
2.5 测井二次解释
根据本区取心资料研究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利用Forward提供的解释平台和应用工具,实现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处理29口井,对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储层厚度等参数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部分层历史补孔情况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符合率为92.3%。
3 储层预测约束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本研究以 Petrel 为平台,以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地质建模为基础技术方法,提出多资料融合储层表征技术,通过分级约束,将多个基于不同资料的地质模型进行有机融合,建立薄互储层多级次建模及差异化模型融合技术,提高了储层精细研究成果向地质模型的转化效率,充分保证了地质建模的质量,为后续数值模拟工作以及剩余油精细研究奠定了模型基础。
在有了精细的储层研究成果后,首先应用不同的资料,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建立不同的相模型。然后,应用过滤计算的方法将多个相模型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模型。再通过数值模拟,精确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挖潜措施。研究区共部署工作量28井次,其中新钻井7口;油水井配套工作量21井次,水井配套工作量18井次。
4 结论
(1)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砂体展布,为油藏调整治理,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文99块干层、未解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文99块油层识别图版,对于指导油田下一步的开发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在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生产监测资料、室内实验,明确了储层矢量性约束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剩余油潜力。
参考文献
[1]曹辉. 地震属性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石油物探,2004,43(增刊):1-3
[2]王利杰.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沙河街组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应用[D]. 吉林大学, 2009,12(1): 11-15.
作者简介:魏利平(1987-),女,工程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工作于中原油田分公司文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